历史叙述与电影想象的有机结合
——首部英文版《中国电影史》读后感
栏目:观察
作者:陈晓红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日前,电影学者丁亚平所著的《中国电影史》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首部关于我国电影历史及其发展的英文著作,也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面向国际学术界和海外读者的中国电影史英文著作。</p>
<p><strong>  作为一种系统的电影史研究</strong></p>
<p>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初,即显示出其区别于原产地的独特性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风貌,无论是《定军山》的拍摄放映,还是以《渔光曲》等为代表的初期电影作品,均昭示了华夏文明在与外来电影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巨大爆发力和融合力。而作为发生较晚且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的历史叙述,电影史的撰写历来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工程。</p>
<p>  在电影百余年发展过程中,电影史的书写与研究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历程艰辛且居功至伟。我国众多的电影史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浩瀚的电影文字及影像资料海洋,遴选提拔,著书立说。这些电影史学著作为电影学术界的研究人员、电影教育工作者、电影新闻出版工作者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了珍贵的具有专业水准、系统而完备的电影史学资料。早在60年前的1963年,由程季华主编,李少白、邢祖文编撰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可谓是中国电影史的经典史著,这部著作至今仍然在电影文献整理、电影理论辨析、电影史学书写模式等电影史学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几十年过去,如今的电影史研究出版成果丰硕、成绩斐然,电影史的编撰与研究均提升至全新层面。</p>
<p>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是中国电影史的研究重镇,李少白等学者很多年前已致力于电影史等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可惜的是其所著的《中国电影史》并没有完结,很多学者为之抱憾。而丁亚平这部《中国电影史》一经问世,业界、学界无不为之一振。作者深耕电影史研究领域数十年,已出版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等10部。其中多部专著被译为英文、阿拉伯文在国外出版发行。此次出版的《中国电影史》中文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10章47节、字数80余万字,英文版(外文出版社出版)字数45万字。著作时间跨度从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之日起至2021年止,全面梳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勾勒近120年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与现状,将电影百年历史进行系统性透视。</p>
<p>  本书叙述视野开阔,占有材料详尽,且有清晰而完整的史学框架以及丰富而具深度的电影作品纵向评析。对于中国电影从中国放映起始至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的电影发展全貌,全书都有所涉及和逐一描述,呈现出以影人、影片、影业为叙述核心的充分而广泛的电影记述,对中国电影百余年来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式的考察和研究,书内涉及大量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杂志、报纸、学术专著、影像资料等,是在作者数十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萃取凝华的结晶,是难得的一部电影史论著作。</p>
<p>  仔细研读这部《中国电影史》会发现,作者以历史为线索,描摹出在中国电影百余年发展中时间、空间、电影人、作品之间的客观关系及其关联模式,赋予了历史叙述与电影想象一种有机结合,这是电影史撰写很可贵的特质。通过这样的线索,作者探寻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些内在规律,从而对电影史阐释进行深一步的探索,为中国电影史书写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语义读解版本,这也是此书的独特贡献之所在。</p>
<p><strong>  电影史学的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突破</strong></p>
<p>  丁亚平是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他数十年如一日,埋首于中国电影史研究,朝于斯夕于斯,潜心钻研,心无旁骛。在庞大的电影史料研究中,认真核实、反复比较,思考探索电影发展走向,在此基础上,展开电影史学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上的突破。</p>
<p>  著作中把电影放在历史的背景和语境之中的研究方法,以及分析特定现象的视角,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的全球性语境和空间,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电影的意义模式构成。电影语言以及史学凝视就被整合进构成电影主体象征身份之中,并作为描绘社会历史视野中的电影发展脉络的图景展示,这对于电影史的书写应有建设性的意义与价值,对建构开放、具有特色的电影史学话语体系亦有推动作用。</p>
<p>  电影的意义来自多向度的文化与历史想象,在此基础上,将电影作为被历史决定的社会行为进行分析探究的方法,展示出电影史学研究对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脉络的整体把控。作者正以这样的视角对史料,条分缕析,把电影艺术的文化书写置于历史、文化意境的想象之中,注重文献资料核实比较后的审慎思考的同时,将细微分析与宏观掌控微妙结合起来,使得电影史研究洋溢文化内涵之灵动。</p>
<p>  在电影史的书写方式上,在全面描画电影图景时,本书注重电影史的叙述与电影理论的评述相结合,电影理论的灌注和电影的社会文化考察同样看重,史论并重,史论融合,并不偏颇、偏重,着重反映出了中国电影发展近期的新意识、新观念,将繁琐的片段提炼、概括,没有学院派的枯燥和刻板,且涵意隽永、韵味悠长。</p>
<p>  丁亚平认为,电影史的写作是一种开放式写作。电影史书写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材料,是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的一种综合模式。《中国电影史》既有各种电影史成果和当代电影史学发展的视角基础上的反思和意义阐释,也注重把握具体作品、艺术家在电影史学系统中的认知和评介,很大程度揭示中国电影史学系统的深层肌理,可以说是对中国电影史学的一种突破性研究,体现了电影学史学术意义上的新思考。</p>
<p><strong>  中国电影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与拓展</strong></p>
<p>  电影史论的很多从业者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作品评析的相关书籍大多是来自欧美等国家的译著,而我们的电影著作对外翻译传播的并不很多,或者说,两者并不均衡。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不短时间。长期以来,好莱坞电影是美国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方式,这也是美国能在全球拓展电影市场、产生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缘由。引进外来电影学术著作必不可少,但让我们自己的电影学术著作辐射拓展到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和相关读者全面了解和认知中国电影史应该也是不可或缺、刻不容缓的。</p>
<p>  在国内虽然有多部、多版本的《中国电影史》中文版书籍出版,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出版英文版书籍,此次《中国电影史》首次以英文版出版,将填补海外中国电影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提升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对外阐释权和话语权,也是在国际上展现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的重要举措。此书中包含丰富的信息,不仅通过文字的形式来呈现中国电影,将之变成“中国故事”讲述给西方观者,而且会使海外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学术需求以及众多英文读者、电影观众的阅读需求都一定程度得到满足。</p>
<p>  电影素有“装在胶片盒里的大使”的称誉,是文化交流融通的重要媒介。回溯中国电影百余年历史,电影映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电影艺术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影像世界,是为世界各国人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窗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电影,在整体发展上呈现出新格局。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在全球的位置越发重要,此时此书的出版,也是中国电影学术界自觉地承担国际文化传播责任的表现:在以电影为媒加强东西方对话、推动电影文化走出去方面,在更好地使外国学者、读者、观众理解中国文化方面,在拓新中国电影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电影话语体系方面,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p>
<p align="right">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编审)</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