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实践
作者:边文颖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心理育人的提出,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转型,体现出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强调育人、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理念。在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发,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结合积极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多重元素都可融入教育实践,还能调动家庭及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在深度协同中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也有利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的高质量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在育人实践中,院校及教育者应关注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从学情实际分析入手,精准定位教育对象,结合独特的人才成长需求和协同育人实践进程,以供需平衡为立足点,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创新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育人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

  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刻影响

  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各自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协同理念强调各教育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在此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获得更多样的教育资源,教育渠道也得到有效拓展,再加之家庭及社会与院校的深度协同,大学生能在受教育过程中接受更全面的引导、得到更深刻的影响。从校内范围看,协同育人强调各类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各方育人主体的有机协同,从更新育人理念层面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院校而言,以协同育人为导向实践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体育教育、艺术专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在各类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中推进心理育人,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深化多主体协同,从而实现其自身全面发展。从校外范围看,协同育人关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协同,强调家校社深度协作,基于此,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能获得与艺术类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能在与家长、艺术机构、相关企业等的协作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共享、模式共创,在与艺术类大学生紧密联系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创新策略

  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化、育人队伍的完善、育人主体的精准分析及育人方式的创新,从而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内容、主体、模式等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并以此为主要支撑全面提升育人实效。具体而言:

  1.深化协同育人理念,在理念创新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

  作为教育的重要导向,育人理念不仅引导着教育的实践方向,还影响着教育的实效,在协同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应深化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新任务的分析及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把握,精准培育教育者协同育人理念,并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优化育人模式。为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深入分析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培育需求,结合艺术行业发展现状和时代新人培养任务,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存在的不足及开展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从宏观层面树立协同育人新理念。其次,高职院校应从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现状出发,明确协同育人理念运用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结合必要的培训机制,引导教育者意识到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独特需求,也在协同育人相关制度和指导精神的主题学习中,培育教育者对协同育人理念的深刻认同,并指导其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运用协同育人理念,以此全方位带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协同育人理念下的新实践。

  2.组建协同育人教育队伍,在多主体协同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其特有的学习成长环境决定学情实际的特殊性,基于此推进协同育人,高职院校需组建协同育人教育队伍,在各类教育者的多主体协同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其一,院校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引进,以此提升教育者队伍的专业水平。其二,院校应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者与思政工作者的深度协作,以在队伍中引入思政工作者为主要途径,丰富教育者队伍的人员组成,也在集体备课等实践中助力思政育人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发挥。其三,院校应重视艺术专业教师的融入,以此在精准协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也发挥艺术教师从专业角度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危机的积极作用,并在与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协同中拓展育人场域。最后,院校应重视家庭及社会的参与,通过将家长、艺术从业者、艺术机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者队伍的方式践行《意见》,优化教育队伍结构、丰富队伍人员组成,全方位提升教育者队伍综合水平。

  3.立足艺术学生心理特点,以协同育人促进育心与育德深度结合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普遍情绪丰富、感性重于理性,且在学习生活中具有更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有针对某音乐院校十年心理健康大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音乐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其中抑郁、自杀倾向等风险性问题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且此类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与原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所以,高职院校开展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需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育人从大学生学习生活角度出发,关注大学生心理特点,结合其成长环境、学习习惯、发展需求分析心理问题,以此在契合协同育人实践要求的基础上推进育心与育德融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育人理念,在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全面把握及精准对接中实践协同育人,确保各类教育主体参与其中,并关注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展现协同育人的亲和力。

  4.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带动多样化主体积极参与

  协同育人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高职院校还需立足学情实际,从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在多样化主体的积极参与中深化心理健康引领,也在全方位实践中强化育人实效。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意艺术类大学生主体的参与,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在各类教育者的带动下丰富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在深度互动和多方交流中引领大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分析心理问题、积极应对心理危机,在协同实践中提升院校育人水平。例如,高职院校可重视艺术治疗法的运用,通过绘画、音乐、舞蹈、心理剧等形式带动师生共同参与,从大学生个人专业角度出发,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让大学生在直观感知和亲身实践中认识自我、觉察自我、释放情绪,结合必要的艺术创作在美育实践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协同育人实践中全方位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也锻炼其艺术创作专业技能,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完成时代新人培育任务。

  (作者系山西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