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strong>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加广泛,需要高校重点完善“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教学内容,在全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情感认同等。</strong></p>
<p>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社会产业结构变革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在“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共识下,时代变革和人才培养所需的正确思想理论指导成为国内高校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加之社会主流文化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之间的交融速度加快,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意识冲击加剧,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迫切性更加凸显。而新文科建设理念恰能作为高校英语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支撑。由于英语在高校文科专业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且呈现出的覆盖面广、学习时间跨度大、对学生学习和职业影响深远等特征,更加需要高校将思政育人理念、时代要求、人文艺术素养、价值观教育内容等融入英语教学中,通过落实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文科建设步伐。</p>
<p><strong> 融入思政育人思想,提升教学国际化</strong></p>
<p>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将思政建设和思政育人目标作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主要目标,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政核心精神,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立场。与此同时,高校应立足新文科建设和英语思政教学的国际化视角,完善思政教育、英语教育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学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实践举措。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开设“中国音乐英语”“美术专业英语”“音乐实践英语”等课程,旨在通过发掘英语和艺术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合思政理念发掘英语人文性,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英语+艺术”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基于此,高校英语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英语教学目的是强化语言输入”的思想,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跨学科属性和思政育人目标,更加重视英语的人文性、思想性、语言艺术性等,形成与英语工具性相统一的观念,即“大思政”观念,确立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设计的基调,切实发挥英语学科教学育人价值。</p>
<p><strong> 考虑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加强跨学科资源库建设</strong></p>
<p> 国内新文科建设是对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建设危机的有效回应,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新文科建设通过促进文科与工科专业交叉融合、文科内部融合,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为哲学社会科学改革提供先进思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转变,呈现综合发展趋势,要求深层次分析多种社会现象,为相关学科教学思维提供更多启发。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时代要求,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英语学科教学资源库建设效率,同时加强培训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实操技能,确保英语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搜索手段整合资源,及时补充传统英语教学内容,从而动态化、迅速性更新教学资源。在此过程中,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的信息化技术与文科范畴的英语学科教学相整合,直接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实践,驱动英语教师深入研究新文科与工科跨学科教学理论,不断扩展英语知识体系,为教学模式创新运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p>
<p><strong> 以人文艺术素养为导向,优化多种教学模式</strong></p>
<p>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高校注重大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培养,将之作为大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基本能力提升。基于此,高校英语教师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针对性提升学生素养。其一,英语教师应将互动式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切实以学生需求作为考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新规划有限的教学时间,给学生留有足够时间用英语表达自身观点,以及对思政理念和思政教育体系中涵盖的文化知识的认知,潜移默化创设师生互动教学环境,彻底改变传统“哑巴英语”教学模式。其二,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重点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功能,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更为精准地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尤其可以运用微课创设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师生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在“人机对话”过程中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后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及时解决学习难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等都能实现有效突破,尤其是对语言艺术的掌握以及运用英语表达各领域知识的能力,这能够使得作为工具性的英语转向人文性与艺术性。在此基础上,英语教师应发掘思政教育的美育思想,准确运用英语介绍艺术专业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艺术素养,在教学中彰显新文科建设的跨学科属性。</p>
<p><strong> 夯实“讲好中国故事”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机制</strong></p>
<p>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加广泛,需要高校重点完善“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教学内容,在全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情感认同等,提升学生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实践层面,英语教师可以将英文原版经典电影、中国电影美学思想、中西方文化融合影片等贯穿于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英语文化思维多角度阐释中国故事,并用中国故事理解英语文化,以此将艺术素养、审美内化为学生个人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运用英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英语教师应及时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将英语语言技能量化测评、影片艺术语言表达掌握情况等作为评定模块,更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英语教学效果。</p>
<p>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中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Z170)的研究成果)</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