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融的广西壮族民歌发展研究
作者:曾瑶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多元文化交融,包括民族内部、各民族、各国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碰撞等,涉及跨文化交际等活动,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无论是民族数量还是民歌数量,皆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交际性等特征,由人民智慧凝结而成的广西壮族民歌与多元文化交融发展具有一致性。广西壮族民歌具有悠久历史,在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已流传至大江南北乃至海外,急需更多部门、更多群体采取不同策略,共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

  立足国际传播视角,创设民歌发展环境

  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融势不可挡,并以显性或隐性方式蕴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既使得民众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悄然发生变化,也使得广西壮族民歌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日渐肥沃。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转变壮族民歌传播策略,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重要指示,借助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旅游业作为保护壮族民歌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是通过在旅游景点中举办壮族民歌演唱活动等方式,促使国内外民众领略传统壮族民歌风貌,以此打开壮族民歌国际传播视域。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紧抓“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契机,组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将红色文化、东盟国家经典民歌和壮族民歌艺术充分融合,现场演绎体现多元文化交融的民歌作品。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积极把握“中国-东盟博览会”机会,与法国、意大利、越南等国家部分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邀请友好城市选手通过“云合唱”方式参与活动,切实为海内外优秀民歌交融搭建平台,以作为中国与国际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合作的桥梁,充分发挥广西壮族民歌的对外交流作用,营造浓厚的民歌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立足民歌本质功能,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

  广西壮族民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生活中取材,将社会机制、人民日常生活、传统文化习俗以民歌形式进行传递,昭示了壮族民歌的独特之美,其蕴藏着壮族群众的情感追求和人生价值,既有亲情爱情之美,又有对祖国的热爱,属于多种文化内涵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交际功能、民族文化大众传播属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启动专门针对壮族民歌的保护机制,深入研究和发掘民族文化内核,将壮族民歌发展历史、文化内涵、歌唱形式等编纂为文字史料,充分发掘民歌文化资源属性,表明保护壮族民歌文化特质的决心和方向。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平衡壮族民歌传承原生态民族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对壮族民歌的改编应建立在保护传统民歌文化的基础上,切忌为迎合市场需求和流行文化需要进行不合理改编,为壮族民歌文化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基于此,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作为壮族民歌发展的重要活动和展示渠道,应在商业化运作模式下强调民歌特色文化属性,将此作为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特色予以拓展,明确壮族民歌发展的文化定位,使其在多元文化交融中独树一帜。完善多样化人才机制,打造多层次继承人队伍

  多元文化交融下,广西壮族民歌发展是中国文化产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民众等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壮族民歌人才传承队伍打造,完善多样化人才机制。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壮族民歌歌唱者、民歌文化研究者等人才培养政策,对于企业相关岗位、高校专门人才培养等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南宁国际艺术节等活动应为壮族民歌年轻歌手提供更多展示机会,使得壮族民歌新生代歌手得以崭露头角,逐步走向世界舞台。广西相关高校应将壮族民歌融入高校声乐教育中,探索高质量的民歌文化研究、民歌创作和专业声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尤其重视培养大学生民歌保护和传承意识,加强对复杂民歌内容的讲授,从根本上解决壮族民歌传承内容简单及从业者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从事壮族民歌演出的社会机构还可与高校合作,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将具有歌唱演出经验的人员输送至高校进修,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毕业之后定向回到当地从事壮族民歌传承发展工作。此外,政府和社会机构应倡导普通民众参与民歌保护,通过招募民间志愿者、赠票等方式为民众提供感受民歌文化魅力的机会,从而打造多层次民歌继承人队伍。

  完善融资机制,激活民歌市场营销动力

  多元文化交融下,广西壮族民歌发展需要政府加大专项财政投入力度,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积极投入壮族民歌事业中,为民歌传承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与此同时,政府与文化工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掘壮族民歌的市场价值,倡导相关企业等社会机构“包装”民歌演唱价值,以“新瓶装旧酒”的方式吸引更多融资,为民歌发展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并将部分资金用于民歌文化公益事业,通过社会效益吸引更多商家、私人企业参与投资,提升融资机制灵活性。此外,相关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应承担相应的文化传播责任,对广西壮族民歌进行义务宣传;知名的老一辈民歌从事者则可以打造个人IP,加入壮族民歌宣传行列,使壮族民歌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回归本源,共同激活民歌市场营销动力。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