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地区马旅游演艺中的戏剧表征研究
作者:侯翰琳 韩冬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系统字体--;font-size:10.5pt;}</style>
<p>  自然条件是艺术文化孕育的重要环境前提,中国地域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内蒙古、新疆、青海、贵州、四川等地都具有良好的草原资源,草原作为传统的牧业环境培育了厚重的游牧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提出了“蒙古马精神”,更为这一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草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内容。</p>
<p>  学界对于草原地区马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这与世世代代的草原民族在生存与情感方面与马相依相伴的关系密不可分。以马文化为根基发展起来的马旅游演艺(以下简称“马演艺”),是以区域牧业产业为基础,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产生的特色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是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优秀文化成果,也是当代文旅融合的新契点,更是草原民族地区马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融合了文化与艺术的双重属性。近几年,已上演多部较为知名的马演艺作品,包括《千古马颂》《永远的成吉思汗》《一代天骄》《天骄传奇》《漠南传奇》《蒙古马》《永远的窝阔台》《相会敖包》《英雄》等。优秀的马演艺作品综合运用了马队列阵、马背杂技、舞马表演等马术技巧,辅以歌、舞、乐等艺术元素,融合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完美呈现一出人马同台的演艺作品。马演艺将舞台艺术与马术演艺融为一体,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体系中独树一帜的马演艺艺术形态,它既是草原地区马文化的艺术载体,又是弘扬游牧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本文将从戏剧美学角度,对马演艺作品的戏剧表征加以剖析梳理,希望能为后续的马演艺创作提供美学思考。</p>
<p><strong>  其一,在表演方法上,以戏剧艺术中的表演技巧呈现马演艺,即体验派方法的直接运用与陌生化效果的柔性融入。</strong>例如,《千古马颂》和《蒙古马》就是以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演技方法为训练方法,并以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作为马术部分与观演情感的续接方式。演艺中的马术技巧与叙事模式在融合手段上呈现出完整性和连续性,情感的承转不突兀、不断层。</p>
<p>  体验派表演方法是以自我为出发点,要求演员生活在角色情境中。在《千古马颂》和《蒙古马》这两部口碑颇高的马演艺作品中,演员通过体验派的表演方式准确、流畅地呈现出剧中男女之间、蒙古人与爱马之间的情感互动。《千古马颂》通过体验派的表演方法表现男女主人公婚后的难舍之情:盛大的婚礼后男子即将奔赴战场,离别之际二人难舍难分。演员通过“真听、真看、真感觉”的训练方法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新婚后两人在离别之际的牵挂、爱恋、痛苦等真实情感,通过情感体验、情感记忆、情感转移等表演技巧,将情感细腻、真实地表演出来。演员将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运用到舞台表演中,既是将生活化的动作舞台化,也是对生活本真的艺术化处理,可称之为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结合。</p>
<p>  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被柔性运用于马演艺作品中。“间离效果”,又称为“陌生化效果”,要求演员在情感上与角色保持距离。观众尽管能够在人物表演中共情,但在欣赏马术表演、马背杂技、舞马表演等马上技巧时,仍能深切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由于本体性质不同造成的情感分割。由于情感分割的存在,导演力争将故事情节与马术表演糅合在一起。马技表演与情感表现出现既分割又融合的复杂局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时而沉浸于剧情、时而赞叹马术技巧的观赏状态,且有意识地从剧中跳入跳出。“间离效果”的柔性存在对于观众思维和情感的延续,成为演艺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续接手段。</p>
<p><strong>  其二,线性故事脉络与篇章式主体框架统一并存的叙事审美需求。</strong>《千古马颂》的演艺篇章共划分为:“序:天降神驹”“人马情缘”“马背家园”“马背传奇”“尾声:自由天驹”五个篇章。这五个篇章如同五个板块般构建起故事框架,看似不相关的板块内容,实则是在一条线性故事脉络下串联着的。这条线性故事脉络讲述了蒙古族男子一生都与马结缘、伴马成长,马是其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蒙古族人会在马的暮年时期将其放生。而线性故事的叙事正对应着五个篇章的展现顺序:与马结缘——“天降神驹”,伴马成长——“人马情缘”,马是其成长历程的见证者——“马背家园”,参与者——“马背传奇”,暮年放生——“自由天驹”。</p>
<p>  在旅游时间既定的情况下,观看马演艺游客的审美身份是双重的:既是草原上的旅游者,又是演艺作品的观众群。短时间内看懂冲突激烈的草原故事、高效了解地域和民族文化,反而成就了马演艺的叙事模式与审美需求。</p>
<p>  马演艺作品既是草原地区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也是戏剧艺术的全新展现方式。以戏剧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创作根基,可以为马演艺的成功推广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也为新时代背景下以旅游演艺产品为目标的文化旅游消费提炼出良好的融合关键点。马演艺,作为草原民族区域的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是不同地域间文化、经济、艺术交流的重要传播媒介,既是引导旅游者了解草原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宣扬民族文化、民族融合,弘扬民族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作品。</p>
<p>  (侯翰琳系内蒙古艺术学院影视戏剧学院讲师,韩冬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马文化资源产业化融合发展提升路径研究”(编号:19B24))</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