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搭建新的模式和平台
——乡村振兴题材人文纪录片《上新吧 福味》开播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上新吧 福味》海报

  其实,它只是一只只河田鸡,看上去却有着各种情绪,活泼的、可爱的,或者还有些许骄傲……

  其实,他们都是来自各地响当当的名厨,聚到福建,面对福建获“国家地理标志”的农产品——长汀河田鸡、清流腐竹、永春白番鸭、宁德大黄鱼、罗源下廪羊、诏安青蟹、东山白芦笋、福鼎槟榔芋等,也会有愁眉不展、绞尽脑汁的时候,最终成功突破自我,以创新菜征服本地人的胃。

  其实,这是一部乡村振兴题材人文纪录片,除了美丽的乡野、朴实的乡民以及体现养殖业繁荣的一群群鸡鸭鱼羊等,更为新鲜和惊喜的是轻松有趣、探索创新的影片风格——在纪录片里,东西风情和艺术的融合就像美妙可口的东西烹饪的融合,同时刺激着精神和味蕾。

  2月27日,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福建农信、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乡村振兴题材人文纪录片《上新吧 福味》顺利上线开播。纪录片集结24位华人圈星级大厨与美食专栏作家林卫辉,深入福建乡村,“亲密接触”这片土地颇有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农事工作者以及朴实快乐的当地百姓,揭示“宝贝食材”的生长、制作,展示食材和烹饪技艺、理念的融合创新,从而以“美食纪录”为切入口展现新时代乡村的勃勃生机、欣欣向荣。

  “在初春这样的时节,《上新吧 福味》这档扎根人民、紧接地气、生机盎然的节目,让我觉得赏心悦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美味上的营养,更是精神上的营养。”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阵地,广播电视战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特别要落实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等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要求,坚持广播电视工作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工作宗旨,这也是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宗旨。

  看美食纪录片,是饿着看好,还是饱着看好?《上新吧 福味》让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联想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他在《上新吧 福味》开播发布会上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来:“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和文学作品一样,近年来各种视频作品把镜头对准灶台和炉火,大大小小的屏幕里升腾起炊烟和香味,各具特色的美食题材作品精彩纷呈,从食材加工、生产、运输到加工烹制、走上餐桌,从主厨手艺到餐馆经营,从饮食文化到百味人生,各种视频作品都有所表现,内容琳琅满目,形式美不胜收。”在袁新文看来,《上新吧 福味》用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和共情的真挚表达,打造了一部具有烟火气、富有地方味的人文美食纪录片,带领观众感受乡村振兴的新成果,这样的追求和探索是值得称道的。

  四季更迭,万象更新。据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介绍,目前有两千多个扎根在全国各地的国家地理标志,“这些存在于不同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历史人文禀赋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资源,也是引领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的排头兵”。他认为,品牌胜则农业胜,品牌强则农业强,强大的农业品牌是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农业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宣传引导,主流媒体要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传播方式,发挥好引领作用,为农业品牌化发展加油鼓劲。

  2022年初,福建省委确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作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宣传基地。“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摆上优先位置,在具体的创作过程当中,我们紧密结合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深入挖掘观察点所在地的新实践,讲好福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故事。”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洪雷介绍,《上新吧 福味》的推出是三方深入合作的重要成果,相信这档节目能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实现媒体资源、社会力量、乡村需求的深度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氛围、信息支撑和智力支持,为乡村振兴搭建新的模式和平台。

 

  【专访】

王圣志:“深情比深刻重要多了”

  在专家眼里,《上新吧 福味》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佳作。细细品来,这部作品轻松愉快的氛围、国际化的配乐风格、影像的情感表现力、动物的鲜活拟人呈现以及人物的自然立体等特色,给人印象深刻。无疑,这在主题性创作尤其乡村振兴题材中体现出主创团队敢于大胆尝试和跨界融合的勇气和能力。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本片总导演、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编务委员王圣志。

  中国艺术报:《上新吧 福味》特别轻松愉快,很有喜剧风格,您能简单谈谈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吗?

  王圣志:我的纪录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综艺或者真人秀,我确实做过综艺、真人秀,娱乐的轻松愉悦沉淀在我的骨子里。《上新吧 福味》所体现的喜剧性来自于片中的大厨们,他们在各自城市里都叱咤风云,当他们的创意菜遭遇到当地的生产者、种植者、养殖者的时候,他们会听到完全不同的反戏剧的逆向声音。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设计:让当地百姓品尝大厨们的创意菜,结果笑料百出。当食物回归最初的生产者、种植者、养殖者那里,他们的评价使得大厨们回到土地去思考“大地上的滋味是什么呢”。

  中国艺术报: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很国际化也很戏剧化,有时候配乐和影像内容形成某种反差。您是怎样考虑的呢?

  王圣志:我是拍农村题材,但不一定要土气呀,配乐可以洋气的。这种土气和洋气的结合,就是我心里想要的。比如,片中大厨做菜的时候,手起刀落,如行云流水,这不就是圆舞曲吗?我不认为农村就是土气,城市就是洋气,我心中的农村极具现代性。比如,养鸡的老范喜欢唱卡拉OK,他生活得很好呀,他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我没有用笛箫等民族乐器来配乐,因为我认为他们的生活都很具现代性。

  中国艺术报:这部纪录片的探索表现出主创的勇气和灵气,您能举例谈谈该片在故事讲述、人物表现、动物展现等方面的探索吗?

  王圣志:我们最初拍摄的是永春白番鸭,当时我也力图拍一个唯美的乡村,但后来发现拍出来的动物怎么没有表情呢?永春白番鸭是珍稀物种,我就想它们会不会也有悲伤呢?如果它们会说话,会向我们表达什么呢?所以,我改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拍摄食材,哪怕是片中的植物,都是拟人化的。

  您感觉到有灵气,是因为我们拍了很多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我特别喜欢“落地生根”这个词,也希望通过影片去展现大厨们回到土地、落地生根。再说养鸡的老范,他是一位居住在山中孤独的养鸡人,大厨找寻到他,并没有知晓更多食材的秘密,或者向老范学习烹饪技术,但却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老范的出现,没有和大厨做菜的灵感直接相关,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我们拍了很多类似这样侧面发力的内容,因为我想在大厨们身上寄托一个主题: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很喜欢汪曾祺先生的美食散文,他写厨师做菜,不是写这道菜如何好吃、烹饪如何高明,而是描写厨师穿着白衬衫——做了一碗热油爆炒的菜出来,身上的白衬衫依然是干净的。我也借鉴这样的手法来呈现农村的众生相。

  中国艺术报:这部纪录片呈现出多类型的跨界融合,表现力非常强。请您具体谈谈。

  王圣志:确实,这部纪录片融合了几种类型。首先,如果从美食食材破密的角度来讲,这部片类似探索发现类纪录片;第二,它类似旅游行走类纪录片,我们的大厨走到哪里都会品尝当地的美食;第三,同时融入了人物传记类纪录片的手法,注重大厨们的自我感情表达,去记录他们来到这片土地上在寻找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情怀,做更深的心灵挖掘。这延续了我在纪录片《早餐中国》《中国这么美》中所实践的风格。我觉得每一道菜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我拍的不是单纯的厨艺,而是厨艺背后的人。

  中国艺术报:现在涌现了很多乡村振兴题材纪录片,这部作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创作者和影像中的人、动物和土地产生了很深的情感关联。您所理解的乡村是怎样的?

  王圣志:乡村是有血有肉的,是非常复杂的。当我接到这个乡村振兴题材创作任务,我希望我的主题性创作一定要有艺术感染力。我自己就是农村孩子,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说,我是用情在拍这部作品,拍这样的片子,深情比深刻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