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拥有包括“印象·刘三姐”“三月三民俗节”等在内较为丰富的山歌文化资源,在融媒体时代下,要想促进广西山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山歌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力度,要对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并邀请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与现下的流行音乐不同,广西山歌文化以广西地区壮族居民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为基础,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山歌不仅包含展现当地传统农事活动的农事歌、热情迎接外来客人的迎客歌,以及表现壮族人民风俗礼仪的风俗歌,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还增加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政策以及赞扬新时代民族融合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时代山歌。这些歌曲的传播和发展象征着壮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广西山歌文化受到来自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传承手段单一、演唱模式陈旧等一系列问题。现阶段,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融媒体时代,以往传统的传播媒介已然被新媒体技术所取代,具备强大技术支持的融媒体为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融媒体时代,广西山歌文化要想获得进一步传承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拓宽传播渠道,加大传播力度
现阶段,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往的山歌文化传承大都是小范围的父传子或者师傅传授给弟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播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加强对于互联网线上平台的利用,如进一步加大对于爱奇艺、优酷等视频平台以及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音乐平台的利用,将具有典型壮族文化特质的山歌文化在不同的视频、音频平台进行播放,培养固定的用户,同时准确定位广西山歌文化的基本属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放和宣传。此外,还要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平台来进行宣传和推荐,让更大范围的民众了解到广西山歌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对于传统线下传播平台的利用,如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海报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山歌演唱者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点对点地宣传广西山歌文化。
增强与受众之间交流,丰富创新手段
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广西山歌文化本身的创新力度。山歌传承人要加强对于其他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将各种民族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元素适当融入到广西山歌文化当中,创新演奏模式。同时,继续加大对于广西山歌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加大对于山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深度挖掘,在下一步的创作过程中将民族感情融入到山歌演唱中,进而不断增强歌曲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和传播手段。在融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利用,开发全新沉浸式视频、音频体验,让受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深入了解和体验广西山歌文化。此外,在关于山歌视频、音频的播放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广西山歌文化传承人同受众之间的交流,通过弹幕、评论等形式,让传播者了解到受众对于山歌内容的评价,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促进广西山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发展。
整合山歌文化资源,设立民族文化展馆
广西拥有包括“印象·刘三姐”“三月三民俗节”等在内较为丰富的山歌文化资源,在融媒体时代下,要想促进广西山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山歌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力度,要对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并邀请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同时,当地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要能够联合当地各大企业带头宣传,进一步强化广西山歌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还要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展馆,并在展馆内陈列一系列有关“三月三”文化节以及模拟对唱山歌等民俗文化内容,并通过上线AR体验等形式,让民众能够足不出户可逛展馆,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广西山歌文化的魅力。
强化传承人培养,提升传承人的媒介素养
融媒体时代下要想真正促进广西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对于山歌传承人的培养。一方面,当地学校要能够在现有广西山歌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关壮族、瑶族等各民族的山歌资料,进行充分整理,并将其编印至当地的音乐教材中,不断加大对于当地山歌文化的传承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培养出真正对山歌文化有兴趣的专业人才,并对其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培训,邀请更多专业山歌人才为其传授山歌文化,以此扩大广西山歌传承人的培养。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下,广西山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于山歌传承人互联网技术的培养,使其熟练掌握视频、音频剪辑等相关技能知识,进而不断促进广西山歌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编辑,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融媒体背景下桂中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桂中文化研究中心”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KY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