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江姐》剧照 李勇 摄
前不久,由北京电影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江姐》在中央歌剧院盛大开演,现场观众以一波高过一波的掌声和欢呼声,对这部传统红色经典的创新之作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扬。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有痛点、有泪点、有燃点的高品质音乐剧,感动、震撼、美好……种种情感在全剧的观演过程中交汇在一起,令人不断回味、难以忘怀,正像是剧中音乐《不要忘记也不会忘记》唱的那样:“像一杯浓烈的酒,香,回味无穷”。
原创音乐剧《江姐》讲述的是共产党员江竹筠在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当中惨遭酷刑却依然坚守信念、保守秘密的不朽事迹,虽然江姐的光辉事迹已经是家喻户晓,但是这次音乐剧《江姐》却通过全新的视角来将这段故事极具创意地演绎出来,该剧聚焦江姐被捕入狱后的512天,剧中有饱受煎熬的无辜百姓,有惨遭迫害的共产党人,也有艰难抉择的监狱长,同时还有或老谋深算或阴险狡诈或残忍暴力的国民党军官,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人物形像塑造,为观众展开了理想与现实、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人性挣扎与较量。要说音乐剧《江姐》给我最突出的感受,那就是这是一部有看头、有嚼头、有品头的高质量原创音乐剧。
首先,这部剧的舞台、人物、情节都有看头。音乐剧《江姐》充分运用了现代舞台技术将观众带到那个黑暗阴冷的渣滓洞,15个可自由升降的牢笼,两层横空悬置的吊桥,再加上灯光、投影的配合,共同营造的视觉效果可谓令人震撼。再看舞台之上表演的每一个人物,不论是主角江姐、徐之行、黄锐津等人,还是配角林月英、钱正、何小慧、“杜疯子”等,甚至是狱警、狱友、士兵、报童等非主要角色,他们的脸上、手中、脚下都是戏,他们以精准而精彩的表演、舞蹈,在亦紧亦松、一张一弛中为每一个人物都赋予了生命和温度。这些生动的人物共同完成了许多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情节,开场《炼狱》一幕中,狱警和狱友通过极具肢体力量的舞蹈,再配合上舞台升降与灯效视效,在翻滚、跳跃、攀爬、呐喊中,给现场观众带来了能量巨大的视觉冲击,让人大饱眼福。
同时,这部剧的音乐、歌词、台词都有嚼头。音乐剧《江姐》中的每一首歌曲都是全新创作的,不同于红色经典的歌剧《江姐》,这次音乐剧《江姐》的音乐更加年轻态、时尚化,旋律和节奏也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在整个音乐剧当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同根生》《红梅花》《起来》《忘不了》等优美柔情、悠扬婉转的动人旋律,还可以听到说唱、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的融合,但是不管音乐风格与元素如何多元,音乐剧《江姐》中的每一首歌无不体现着中国音乐的特色与美学特质,而不是“食洋不化”的味道。同样,在这些歌曲的歌词当中,我们一样可以发现这种中国美。例如在歌曲《红梅花》中唱道:“凄美的月光,落地成霜;空气中凝结,每一寸冰凉;狂风袭来,白雪皑皑;生命好似尘埃,都已不在。”这短短几句歌词,却像是绝美的诗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寒风料峭、绝望凄美的图画。另外,该剧的台词同样值得让人反复咀嚼和琢磨,往往在简单的几句对话中尽显人物的性格与智慧。就像最后徐之行向江姐作最后的告别时的那几句对白,既表达了徐之行作为国民党军官不得不服从命令处决江姐的惋惜,同时还有其本人对江姐的欣赏、仰慕与钦佩,也凸显出江姐作为共产党人不畏牺牲、顽强斗争,为党和国家英勇献身的勇敢和坚毅,以及江姐作为知识分子的才华与智慧。
此外,这部剧的内涵、风格、审美都有品头。在音乐剧《江姐》中,设计了许多诗画的、优美的桥段,就像是黑暗中的星光那样给人希望、温暖人心,就如在江姐和娃娃一起畅想“孩子可以去上学”的美好未来时,如星光般的萤火虫出现在冰冷的牢房里,娃娃开心地去抓萤火虫;又如江姐在面对狱友的死亡、敌人的重压等重重压力下而伤心欲绝地痛哭时,耳畔传来了爱人老彭对她鼓励的声音,这些场景既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又让人看到了那种温暖的、美好的希望与向往。另一个值得让人反复品味的设计,就是江姐最后牺牲的场面,既没有枪声,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仅仅是一句歌、一束光、一个人,该剧结尾处的这一设计,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人不断回味、反复品赏。该剧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也是一个惊喜,那就是最后的彩蛋,在《忘不了》的歌声中,江姐与丈夫老彭在天上相聚,这样的美好画面,实在是让人动容,让我们陶醉在温暖的爱与希望当中。这些舞台上的设计、场景、彩蛋,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音乐剧《江姐》的内涵、风格和审美都是温暖的、优美的,既有直面现实的冰冷与残酷,更有在爱与希望照耀下的温暖与感动。
总的来说,北京电影学院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江姐》以坚定的民族化、本土化创作与表达,既向红色经典致敬,也大胆融入时代内涵与年轻话语,是一部新时代音乐剧佳作。同时,这也是一堂最为鲜活生动的思政课,以艺术的方式富于激情地传承着红色基因,以充满活力的话语有力传递着我们的核心价值。应当说,音乐剧《江姐》在传承与创新当中,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部高质量的音乐剧佳作,同时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向即将胜利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的献礼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