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创新
作者:郑丽虹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传统工艺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发展好这笔宝贵的遗产,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

  协同创新是新时代非遗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以工业生产为主体的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社会经济模式进入价值转变、快速创新的阶段。然而,许多非遗手工艺从业人员却难以跟上这种时代变迁的步伐,其产品(作品)基本还是延续旧有的功能与形态,缺乏对新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审美需求的积极回应,导致难以被市场和社会所接受。加上项目、人才、资金不到位,设计动力不足,缺乏传播创新理念,品牌化程度低,文化限制难以突破等诸多因素,无法实现跨区域、跨民族文化共振,其推广与传播的广度与力度受到很大影响,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为此,我们需要探索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去激活非遗手工艺的创意源,推动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这就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打通影响其发展的专业、行业与区域、文化壁垒,发挥各方主体在设计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作、信息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走协同创新、融通发展之路,这已是当务之急。

  跨界与融合是实现协同创新的主要路径与方法

  今天的设计创新,早已超越设计、材料、工艺领域的“线性创新”,而走向跨学科研究方法与跨领域集成创新的综合之路,呈现出非线性、网络化、多角色和开放性特征,并且更加强调设计与自然、科技、文化相结合,服务于社会创新、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价值。因此,协同创新的跨界与融合之路必然是多维度的。

  中国的非遗手工艺是一种多元化的存在,其文化特色的多样性是极为珍贵的设计资源,并内含于各区域民族文化的土壤中,这就为设计创新展开跨界融合,从根本上杜绝设计成果的同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不脱离非遗文化内涵情况下,应坚持以品牌塑造为核心,赋予成果以“在地”标签,然后结合当代美学,从题材到形式进行全新创作,改变那些不适应社会的方面,进而突破其发展瓶颈,使技艺呈现更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提高其当代审美情趣和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协同企划、研发、生产等多方关系,实现成果“在地”生成,并借助新科技、新消费、新商业手段,最大化地传播成果,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探索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下的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

  协同创新是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创新组织方式。传统工艺的产生与成长从来都是和社会需求、市场相联系的,新风格、新流派、新技艺的不断形成,无不反映了与市场竞争联系的必然性,对其创新自然不能忽视市场因素。又由于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太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其作用尤为重要。而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知识生产和社会服务机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日益增大,参与非遗手工艺的协同创新也是必然选择。因此,中国特色的非遗手工艺的协同创新就是要把政府、高校、行业机构、保护单位、传承人个体等分散的力量凝结成“多元一体”的合力,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打破产需信息壁垒,用服务设计的方式,以市场推动设计,用设计带动工艺,让工艺走向市场,从而形成非遗手工艺发展的完整闭环,进而实现螺旋上升。

  为建构这种模式,首要的任务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搭建一个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学合理的平台。它应当是包含创新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及公共服务体系在内的线下实体与线上信息系统互动交融的双轨道一体化平台。主要职能包括三方面:一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中枢机制,携手市场运营机构,通过市场杠杆去促使服务对象,如相关人员(非遗手工艺从业人员、设计师等)、单位(保护单位、高校、文创公司、文化传播机构等)产生实质性有针对性的需求,促进设计与传承主体不断创新,改良技艺,拓展应用渠道和范围,增强新时代文化内涵,实现设计转化和科学合理的商业运用,推动传播与交流,使设计、生产、销售、人才培育、传播交流等得到有效联结,最终形成“政产学研商”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手工艺协同创新闭环;二是依托数字科技,建立跨学科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网,推动非遗传承与利用的跨域延展与创新,将其从过去单一的数字储存技术应用逐步过渡到数字产业、智慧文旅系统开发、线上非遗数字教育、产品辅助设计系统等多方面的智慧产业体系与文化多元的传承与创新模式,促进非遗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是发挥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优势,加强非遗手工艺与平台的人际互动,鼓励数字文化原型的创意实践,从而推动用户成为非遗文化意义的共同解释者,实现社会文化再生产。

  今天,单一流向的创新模式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促成用户驱动的创新,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打破业已固化的圈层,探索新的文化结合方式,建立非遗手工艺与人文价值的普遍关联,弥合技术和文化创新之间的鸿沟,需要协同创新发挥价值。在此过程中,既要尊重非遗手工艺的边界,又要跨界发展,而融合既是方法又是目标。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