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过雨(纸本水墨) 方宋
人在外面待久了,才知道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个思乡愁绪,并非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原乡观念,也使得我们对家乡的情感表达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乡愁的产生毕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具有追忆和回望的性质,是一种被诗化了的精神寄托。画家方宋与我是福建同乡,又同客居北京多年,当我看到方宋作品《乡愁寻梦里》中的闽壑山川、梯田土楼、石桥古树,一种欲言又止、含蓄不尽的情愫涌上心头,或许这正是画家对乡愁的深刻体味。
方宋受家学影响,自幼酷爱绘画,后来考进福建师范大学研习油画专业。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便远离家乡来到北京,在中国油画院参加油画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八闽大地氤氲湿润的气息深深地影响着方宋的艺术创作,他有意识地吸收中国画的元素,尝试中西结合,把中国画的元素运用到油画作品的创作上,开拓性的创作实践使其作品迸发出独特的东方气象和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油画表现语言。由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和研究,尤其是到敦煌看了莫高窟壁画后,有着多年油画基础的方宋,决然调整方向,到中国国家画院系统学习岩彩,西方绘画的色彩经验与岩彩画的材料、制作方法在他的作品中产生了碰撞和融合,这种融通中西的策略,为他近年来转向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方宋深受福建山水画大家梁明的影响,以大泼墨泼彩构成画面整体的意境,墨色和水气在画面交融的偶然性,起到一种气韵贯通的作用。以造化为基源,以乡愁为熔炉,有效地持守了中国山水固有的诗性特质和人文关怀,画面中温润又雄浑的气象体现了当代人的审美意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着。故乡的山川大地、风土人情,无形而悠长地影响着艺术家对于审美的提炼和精神意志。在近些年的创作中,方宋通过写生,通过提炼,通过重构,表现了故乡与宇宙自然的关系,通过笔墨语言的探索与锤炼,结合气韵、气息在意境上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清逸宏远的精神气象。
观其近作《溪山过雨》 ,画面云水苍苍、层次分明,在构图上将空间的绵延无尽与视觉的深广和谐地统一于画面,巧妙地将传统山水画的可观、可游、可居的古典式空间与局部性焦点透视规律相融合,这正是来源于画家中西贯通的审美体验和创作感悟。整幅画面中墨色丰富,或湿笔、或枯笔,相互参破,尽显苍茫。屋舍隐藏于山坳,一座石桥、一条曲径使得画面更显幽深,前景古木繁阴浓密,远景坡石用笔简淡。方宋描绘的烟雨山水贵在苍润,水墨淋漓,用笔峥嵘而不失内敛,有荆、关沉雄的大气磅礴,亦有董、巨秀润的浑厚华滋。幽深迷远的崇山叠嶂,用淡墨写出,显得含蓄而空灵,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画家用泼墨的方式来实现虚空,又通过勾勒皴擦来支撑画面的实景,气韵统一,虚实相生。中国画的精神品质贵在含蓄,含蓄时,景虚情实,藏露得法可使“无有景色处似有景色”,如同在其作品《山乡晨曦》所描绘,乡村隐于山谷,屋舍依地势而建,层层推进,一条小溪环绕村落,树木有节奏地布列,近远呼应、左右顾盼。晨雾弥漫于山间,峰峦出没,云气升腾,画面中的雾霭起到了贯气、助势的作用,强化了虚实,增添了画面的生气,也起到藏露的作用。
方宋受早年学习西画的影响,尝试性地在画面中引入了“光”的因素,使其山水画呈现出符合现代视觉审美的感受,对西画中光色的吸取,建构了“中西融合”的绘画语言,通过色、墨深浅浓淡的处理,使画面形成晦明变幻的光影之感,水晕墨章与清润色彩相互交织,既充满了古典式清幽玄淡的诗情特质,又凸显了明媚亮丽的现代视觉审美诉求。
画面的笔墨与境界和画家的情感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方宋用饱含激情的画笔去表现生活,通过作品抒发自己对人生与社会、自然与生命的理解和深情。他的作品中隐含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折射出对当下现实的观照,作为旅居他乡的游子,浓浓的“乡愁”是他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这种朴素而深情的抒写,是超越笔墨技巧的心灵对话。因为“乡愁”不仅是对故乡的依恋和追忆,还是对自己精神之根的追溯和确认,“乡愁”所牵挂的不只是那片常常显得抽象的祖居之地,还有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