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所所长
对中国芭蕾,需要打破长期存在的土、洋对立的二元思维。人类文明早就相互交往和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华文化在基因里就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和接纳力,一直不断地吸收外来优秀成果。今天,世界更为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芭蕾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应当成为世界共享的资源。经过70多年的发展,芭蕾已成为中国舞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包括芭蕾在内的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可以取法的道路至少有三条。一是取法传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的元素、形式和精神,都能对当下的创作提供支持。二是吸收外来。改编、搬演国外的经典,如《哈姆雷特》《天鹅湖》。三是直面当下。当下的生活经验、个体感受、时代精神等,都会给艺术创作带来直接灵感。实际上,无论取法何种资源,任何作品必然都是富有当代性的表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表达出能引起我们普遍共鸣的心态、情感、愿景、价值和精神。
卿青/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
今年恰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举办这场以“国际视野与本土道路”为主题的高端研讨会对中国芭蕾的未来发展具有特别意义。众所周知,芭蕾是舶来品,是具有固定美学符码的舞蹈传统,也是人类共享的艺术形式。这是探讨中芭舞蹈创作的前提之一,因为中芭首先是一个芭蕾舞团,演绎古典和当代重要的芭蕾作品是舞团的基石,也是中芭作为世界级舞团的能力的体现。
同时,如同会议题目,中芭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就是团名所冠的“中国”二字。如何在经典艺术基础上,通过创作让芭蕾绽放中国色彩,这就是本土道路。我认为,中芭目前所做的“芭蕾创意工作坊”就有非常可取之处,工作坊中出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当代意识,其中有很多现代手法对古典芭蕾的创造。把现代手法与芭蕾结合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费波作品展中,多部作品体现出其现代舞手法的运用,这是现代舞对舞蹈创作的重要贡献,这一贡献不仅体现在将现代意识或将现代化的中国生活带入芭蕾,也体现在创建新的动作语汇和舞蹈形态上。即中芭需要把对现代性的理解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考虑,如此,中芭将会在世界级舞团之列带来更多具有当代气息的文化与文明之光。
刘春/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芭之所以成为推动本土创作和国际视野的最基础力量,得益于其对当代中国芭蕾舞蹈创作力量的培养和人的寻找,而费波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选择,因为他本身就是集国际求学和本土创拓的混合体。
我也认为当代性从来不是传统的对立面,而是一个融合概念,中芭所探索的当代性主要可从两方面去看:其一是对当代人的培养,这包括对具有当代审美的艺术家和观众的培养。面对国内外新形势的演变,当代艺术家要关注时代,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及时表达这代人的诉求、情感和表述。比如费波有着这样强烈的追问和自省,而他们同样担负着这样的时代使命,他要寻找自己的内心和身份认同。其二是对当代视觉美学的追求。费波为中芭带来了总体剧场的概念,不论是动作还是对服装、灯光、舞美等的设计,都体现其对当代性的理解和认同。比如《孔子2012》,其动作与视觉都是很完整的当代表达,它表达了费波的时间观念,即跳出现世时间,用更悲悯的情怀和更广远的时间意识去思考,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极深刻的艺术体味,从中可看出费波是个浪漫又有诗意的人,也体现了中芭对当代舞蹈语言使用的转变。
刘晓真/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一个团体能有自己的气象,一定是因为拥有一个个非常具体而鲜活的创作者和表演者;费波如果没有20年来非常扎实的积累,也很难为团体的气象增添丰富的色彩。
费波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中芭近些年来的成长。从费波及其作品来看,《哈姆雷特》的创作难度很大,他的完成是一种“举重若重”的状态。而到了《遥远的声音》,能看出编导举重若轻的能力,反映了费波的蜕变,开始具备了跨越边界的能力。虽然《遥远的声音》选用了民族色彩非常浓郁的新疆音乐,但舞蹈却并未被音乐“吃掉”。恰恰由此可以看出编导在动作运用上通向自由境界的状态。它让人忘记了浓郁的新疆色彩和情感出发点,而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本身。费波在创作中或许不会想过多的国际化问题,但这些却已经慢慢融入他创作的血肉中,这也正是中芭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关于经典的问题,中芭应有意识地从“搬演经典”转向“创造经典”。不仅要搬演外国的经典作品,还要挖掘中国的题材,处理中国的动作遗产,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回到创作者、表演者所生活的时代,挖掘内在的真实情感来生发作品。这也是费波难能可贵的一点,既拥有国际视野,又能自然而然地体现中国的文化气质和当代表达。
费波/中央芭蕾舞团首席编导
首先感谢专家们分别从创作根源、方向、方法等角度,就中国芭蕾面临的问题和面对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解读,以及国际语境的中国表达等问题提出的意见。
回顾自己第一次进团时的情景不免感慨时光荏苒,想起求艺路上,剧团这个大家庭不仅给我温暖关爱,更引领我在艺术探索上求真求实。感谢剧团为我提供宝贵的成长机会。
专家们提出的观点都让我非常受益:于平老师提出中芭舞剧创作的几个阶段;欧建平老师对于现当代创作的肯定和鼓励,赵铁春副院长提到空间和限制以及教学和创作的关系;张萍老师谈到三对关系的探索实践;乔燕冰老师说的超越与回归;郭磊院长和许锐副院长提到中国芭蕾的跨文化传播;冯双白老师对《哈姆雷特》的宝贵建议,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对中国芭蕾的爱。
从大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到建立“芭蕾创意工作坊”,中芭始终为有创作愿望和才华的舞者、编舞提供良好的空间和平台。全团上下齐心、培根铸魂,正是在包容先进理念和思想引导下实现了实践层面的发展。这次展演是剧团第一次为创作者举办的专场,也是剧团在发展方向上一次很明确的宣誓。其意义不在于展示成就,而在于给创作良好的容错机制,并以此激励创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我很荣幸作为首个创作队伍代表集中展示作品,感谢剧团,也感谢支持创作的各级领导和同事,更感谢中芭无数前辈的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