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美学风物——挽袖
作者:胡晓 王志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挽袖缝制于古代女性服装衣袖边缘,是中国传统服饰重要的配件,其承担着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具有审美意趣。挽袖肇始于乾隆期间,流行至清末,其中在挽袖上加以刺绣装饰被称为“绣挽”。挽袖是封建王朝礼仪等级制度统治下的产物,后成为女子服装中的配饰,在清代广为流行,成为穿戴者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后作为女性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保护边缘、形成骨架、增加垂感、服饰等级制度的实用与装饰功能。

  鉴史——从士庶闺阁步入宫廷深闱

  晚明时期,伴随着社会整体物质水平的提高,纺织业水平得到了日益提高,女性服饰的袖口愈发宽大,缘饰向着丰富多彩的方向演进。明初所颁发的服饰禁令,在晚明却成为人们争先效仿的视觉符号。其中女性服饰不仅在袖口加以缘饰作为装饰,而且还出现了袖制结构的衍生式样。这些在《柳枝集》《盛明杂剧二集》《新编洛阳风月牡丹仙》等文学作品中都有详细的载述。明代,在袖口加以缘饰的服装设计手法,是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映射出社会中儒家女子礼教的发展。

  满人入关后,清初颁布了“男从女不从”服装制度。汉族女子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退出了社会舞台,回归家庭关系之中。在这场服装制度变革之中,既包含了残酷性又具有宽宏性,强制规定出仕汉人所穿着服饰遵循满制。女子的燕居服饰,被服饰典章制度所忽视。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乾隆年间扬州街头店铺中所售卖带有护袖的女性服装。由此可见,在民间挽袖作为袖口缘饰装饰的服装,已然成为在市场流通的固定式样。市井之中,带有挽袖形制的女性服装已然成为在市场流通的商品化服饰式样,而在清宫廷之中满制与汉制的服饰呈现出杂糅改制的过渡。道光年间宽大衣袖的汉式服装样式在满族旗人中蔚然成风。至光绪时期宫廷造办处有记载,带有绣挽的女性服饰已形成体系。满汉服饰形制逐渐融合,马蹄袖渐渐被汉式的舒绣与绣挽所替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倡导在从事造物活动的创造过程中应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顺应自然。挽袖的制作材料主要是丝绸类天然产物,在满足保护边缘等实用功能的同时又能亲近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在原始奴隶制度社会,先民们就佩戴不同的装饰物来表明其社会身份。至此之后,服装成为了社会阶级制度中重要的载体,也影响了人类对于服饰的设计。随着周代服装制度的建立之后,确立了尊卑等级制度,对于服装的制作用料进行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处于统治的皇室贵族阶层对于昂贵材料进行垄断。挽袖作为服制的重要装饰部分,其必然具有社会阶级的属性,挽袖的不同的颜色、用料、材质都在传递着服装等级制度的信息。

  格物——从缘饰功用转向审美意趣

  《礼记·玉藻》记述:“缘广寸半”,“缘”指的是衣边,“施缘”为常例,无缘之衣称为裥褛。《说文解字》中对于“褛”解释为“无缘”。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观念中缘饰成为了服饰中重要组成部分,不施以缘饰的衣服常常作为内衣穿着。挽袖在实用功用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彰显穿着者身份地位象征的视觉符号,挽袖兼顾服装外部造型与内部结构,是服饰中重要的功能部件,后又发展成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挽袖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功能,牢固耐磨。出于着装者的生活习惯,袖口处在生活行动中常常会与物品发生摩擦,挽袖对于袖口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承担了防磨、防污的作用。对于昂贵面料所制作的服装来说,可以进行挽袖的局部替换,体现出中国匠人的智慧和简朴生活态度。服装在制作选择面料时常常青睐于轻薄的面料,导致其边缘在穿着佩戴时容易破损、毛边情况。在袖口的边缘用厚实的料子(如织锦)进行挽袖的处理工艺,很大程度上增加牢固度。第二,辅助工艺,遮盖拼接。清代在袖口处缝制宽大的挽袖,在结构中起到了拼接的作用。第三,增加垂感,贴合身体。在对于衣袖整体外形轮廓塑造方面,挽袖在起到勾勒袖口骨架作用的同时增加了悬垂度,使得袖口的边缘更加贴合。

  我国传统服饰强调“衣做绣,锦为缘”的制作手法,在平面结构的服装中运用缘饰进行装饰。清代晚期,缘饰最开始的实用功能在逐渐被淡化,成为了一种有理有序的装饰形式。中国传统艺术的语言,具有“线化”的特征,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向线靠拢,都有线一般的流动韵律。“线”是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服饰设计中常常会用到“线”的设计语言。造型线、功能线都具有明显的视觉表达语言,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挽袖可说是服装中“线”型艺术的代表。清代挽袖采用多道缘饰进行封边,多道缘饰的装饰强调线条的节奏感。挽袖运用了对称、变化、调和的手法展现了轮廓形态之美,彰显了清代服饰的线性之美。云肩缘饰的线性之美深化了对于传统服饰的构成之美。绣挽加以刺绣进行装饰,其繁复的纹饰充分彰显了女性心灵美和技艺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吉祥、喜庆圆满、幸福和谐等理念,在云肩中得以充分运用,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深层底蕴。

  挽袖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面临改朝换代时,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挽袖成为了清代标志性的服饰视觉符号,承载了时代变迁、满汉融合与女性观念。挽袖艺术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崇尚自然、兼容并蓄、勇于创新的追求。

  (胡晓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志伟系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助教;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苏州大学博物馆馆藏清代绣挽考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