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侨批”历史,展现中国精神

——歌仔戏《侨批》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7月16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旅厅主办的歌仔戏《侨批》晋京展演活动圆满完成。7月17日,歌仔戏《侨批》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伟泽,福建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金福,福建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新斌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主持。与会的16位业界专家给予该剧高度评价,认为福建厦门不仅抓住了一个好题材,而且用心打磨出了一件好作品。

  刘伟泽在发言中指出:“歌仔戏《侨批》讲述了闽南人远渡重洋艰难谋生的奋斗故事,表现了朴素真挚的故土乡愁与家国情怀,传达出敢拼爱赢、义气诚信、念家爱国的精神。该剧由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荣获过诸多戏剧奖项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率艺术名家倾力打造,是我国第一部表现‘侨批’题材的戏曲舞台作品,演出以来受到海外侨胞与归国华侨的高度关注和赞誉,也深受海峡两岸观众的喜爱。将‘侨批’搬上歌仔戏的舞台,对我们共同推动海峡两岸歌仔戏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我们重温‘侨批’历史、铭记华侨华人历史功绩、联结今天海内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感也有着重要意义。”

歌仔戏《侨批》剧照

 

【专家发言摘登】
(按现场发言顺序,排名不分先后)

 

   ◎仲呈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歌仔戏《侨批》是在福建省委、厦门市委领导下,小剧种剧团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2020年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出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华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爱国爱乡。他们在异乡历尽艰辛、艰苦创业,顽强地生存下来,站稳脚跟后,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有一块钱寄一块钱,有十块钱寄十块钱。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心。”可以说《侨批》这部戏审美地、艺术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这部戏是对“侨批”文化的形象展示,要了解“侨批”文化,看完这部戏就懂了。

  同时,它是对中国人乡愁乡情的真挚抒发,是对家国情怀的艺术阐释,是对中国精神的审美表达。它还是反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一部形象化的艺术作品。中华文化里有很重要的海洋文化元素,华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贡献和当代建设史上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立足厦门,选准了这个题材,写出了一个生动的“侨批”文化故事,塑造好了典型的华侨形象,功不可没。厦门歌仔研习中心的发展证明了,一定要高扬起地方文化鲜明特色,要智慧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优势的作品走向全国,迎来全国文艺的百花齐放。而不是趋时趋同,一窝蜂地同质化、雷同化。

  《侨批》这个戏实际上写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史。黄日兴从为娶深爱的女子如意被卖“猪仔”到南洋,到创办第一个通往南洋的批局,最后成为了侨胞英雄。他在失去了真挚爱情的情况下,把生命融入了华侨事业,并一生为之奋斗。我们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应该具有深度、广度、力度,同时我们的文艺创作也要具有温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既要直面人生、敢于触及深刻的社会矛盾,同时也要给人以希望、让人看到光明,还要开拓未来,就是要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侨批》这部戏,不仅仅有温度,它还有悲壮,既“悲”且“壮”。这部戏的创作在文艺理论上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启示。这是人物形象的精神高度。

  在作品的文化内涵方面,全剧充溢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侨批文化蕴含的人文底蕴和中华文明力倡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都在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了审美展示。

  在艺术价值方面,我强烈感受到《侨批》这部戏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归纳出来的中华美学精神进行创作的。中华美学精神在这部戏里得到较好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第一,从创作审美思维上讲,这部戏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侨批》要说的道理都是在感情中表达的,没有喊口号。剧中的布袋木偶、金手链,以及“侨批”本身都是“物”,但是它为了言“志”,要传达“侨批”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这就是中华审美精神,就像中国国画一样——画竹子,是画人的虚怀若谷;画梅花,是画人的高尚情操。因此,说这部作品戏剧美学品位高,高就高在所有创作者们心里装着一条——在创作审美思维上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这也是中华戏曲的一大审美优势。

  第二,从审美结构原则上,这部戏做到了“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这部戏的几场戏环环相扣,非常干净,没有多余的枝蔓,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当然,艺术的精进是无止境的,主创人员还要不断思考怎样更加具有时代感,怎样更加地审美化和艺术化,更加精益求精。

  第三,从审美的宗旨上,这部戏做到了“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如果不是提前了解,在舞台上很难看出黄日兴的扮演者庄海蓉是一位女性。为了形神兼备地演好这部戏,她剃光了自己前额的头发,戴假发演出,把人物形象塑造得不见雌性,形神兼备,这就是“戏比天大”。同时,我很佩服编剧曾学文写的词,写得一点都不艰深,明白如话。“手中的批纸,好像一座大山,多少人为它出洋过番,多少人为它妻离子散,多少人为它拼死拼活,多少人为它尸骨难还。”虽然会有一点方言障碍,但是一看字幕流畅得很,没有一句话是老百姓听不懂的。“一块洋银千斤重,挂念一家过寒冬,男人为家下南洋,男儿拼命把家扛”,这些核心唱段朗朗上口,我相信在懂地方语言的人中间很容易流传。“赚钱出外洋,心肝不离乡”,又是写实,又是写情,又是写意。全剧舞美设计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万有相通的深远意境。

  《侨批》这部戏是我们舞台戏曲创作重要的新收获,我们应该充分珍视它,认真总结它,努力推广它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经验。

歌仔戏《侨批》剧照

  ◎武丹丹(《剧本》月刊副主编):

  歌仔戏是中国戏剧版图上的“鼓浪屿”,它永远有独特的风情。《侨批》这部剧的题材本身具有独一性和世界性,我非常感慨华工所经受的这种苦难和文明的关系,他们的苦难某种意义上成为文明的阶梯。一封封“钱信合一”的“侨批”记录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参与者、建设者,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各沿途的国家和地区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我惊喜地发现经过多次修改打磨,在《侨批》的最新版本中,曾经所有想表述的苦难精神都不见了。我觉得这是更高级的,这部作品中真正的人文精神在闪光。我很喜欢这出戏,它真正突出了情感,突出了人的精神世界,不只是说写得多么苦难、多么悲惨,而是苦难和悲惨像被大浪淘沙一样,留下最闪光的东西——重信重义,感恩知恩。《侨批》是一部有闽南特点、闽南性格的作品,我在这个作品当中看到了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我想讲好这方水土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的故事。

  ◎姜志涛(《中国戏剧》原主编):

  情感浓烈,情节抓人,内涵厚重,震撼人心——这是我对歌仔戏《侨批》最强烈的感受。山东人闯关东,山西人走西口,闽南人下南洋,这三次人类迁徙都是为了生存,但是最难的是下南洋。这台戏就这么活生生地、生动地把苦难历程表现出来。而且让我振奋的是,这部戏不是悲悲切切地表现苦难,最后观众看到了他们的奋斗和成功。编剧首先功不可没,我觉得这个戏情节写得太好了,和“信”结合得太好了。整台戏各个艺术门类都非常精彩,采用写意化的表达方式,可以称得上精致、精美、精细、精良。从《邵江海》到《侨批》,歌仔戏在艺术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厦门为我们中国文化、为中国戏剧增添了光彩。

  ◎秦华生(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

  《侨批》这台戏是对人类奋斗史的讴歌,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中国人在海外奋斗的血泪史和记忆史,要展现在舞台上是很有难度的,以编剧为代表的《侨批》创作团队通过精巧的构思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动人,时空转化自由,写意灵动。第一幕开始用两个木偶,表示他们之间互相的爱情,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断裂,最后这一对偶人出现,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这部戏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我认为是因为这台戏在戏剧美学上不仅表现了凄美,而且表现了一种壮美。中华民族就是要在自强不息中去奋斗,这种奋斗精神的雄浑壮美,真正能够打动观众。

  ◎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中国故事怎么能讲好?我觉得需要像《侨批》这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这样的中国故事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中国人的思想,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我觉得这出戏不是一般的强强联合,而是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各个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综合。在看了这出戏后,我的耳边总是在回响剧中“茉莉花开白丝丝”的旋律,这种感人的力量来自于剧本文学、来自于音乐创作、来自于演员的表演、来自于整个舞台的呈现。这部剧是把情感的抒发融合在叙事中的,有一句唱词“贫穷把爱烧成灰”,剧中如意不是和黄日兴没有感情,她为了一家人的生存,不得不在感情上做出这样大的牺牲。这些地方把闽南人的感情,也可以说把中国人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感情表现得非常细致,正是这样一种感情最能感动人,取得了这个作品最强的艺术效果。

  ◎周育德(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

  歌仔戏《侨批》是一台题材特殊、故事感人、风格独特的好戏。曾学文的剧本写得确实非常好,这个故事并不曲折,没有太多曲折悬念的东西,但是故事讲得那么感人。这是很有意思、值得研究的事。它的情节很平常,在平常的情节当中努力地渲染这种血浓于水的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我看这出戏能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乡愁,表现得确实很到位、很够浓度,所以能打动人心。这出戏在导演上独树一帜,风格独特,吸收很多闽南地方文化,比如拍胸舞、采茶舞等,导演韩剑英是做了精心设计的。厦门歌仔戏有鲜明的艺术理念,演员也有很深的功夫,风格独树一帜。

  ◎汪泽(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

  歌仔戏《侨批》以小见大,反映了中华儿女性格中最为闪光的高尚的品格,那就是对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眷顾、对承诺的坚守,在苦难中创造辉煌,在濒临绝境中浴火重生,这些品格是焕发永恒光彩的。中国人民受农耕文化影响比较深,一般不会轻易离开家乡,就像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为了和命运做抗争,很多中华儿女纷纷走出去,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侨批》中的华工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为了过上向往中的生活,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远渡重洋,但凡有一线希望就值得为此冒险一试。也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这部戏是一部具有巨大的戏剧张力的优秀作品。

  ◎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侨批》这部戏带来了独特的戏剧样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的二三十年时间,歌仔戏这个剧种不断成长,不断形成自己的样式和风格。从《邵江海》开始,这个剧种在一批编剧、音乐、导演、演员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今天的歌仔戏应该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的演出样式。通过《侨批》这部戏我看到歌仔戏在艺术风格和艺术样式上的追求越来越成熟。通过这部戏,让我们感受到歌仔戏这个剧种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剧种。如果我们把戏曲放到千百年的历史中,就能看到戏曲剧种是在不断与时代的结合中前行的。今天的歌仔戏,也是在寻找如何和时代更好地结合,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如何和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所以我说《侨批》为一个有深厚传统的剧种如何走向现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本。此外,这部戏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的独特性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部戏得益于具有丰富色彩和层次的乐队,无论唱腔、音乐还是配器上都超越了老的歌仔戏的一些创作方法,吸收了很多新的元素,展现出既古老又新鲜的一种音乐形象,能够体现出歌仔戏的音乐发展不断在探索前进。

  ◎王蕴明(中国剧协分党组原副书记、秘书长):

  《侨批》这出戏是写侨胞的生命史、开拓史,也就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奋斗史。这出戏是大题材、大格局、大情怀,回溯历史,映照现实,编、导、演、音乐、舞美综合统一,是一部地域特色浓郁、艺术风格独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主旋律优秀剧目——这是我对这部戏总的判定。这部戏的舞美是写实的,又是写意的,写实与写意融合得那么好。舞台上的那个转台,是书,是船,是房间,空间的应用特别灵活。纱幕、铁丝幕、书,这三个吊幕把写实和写意融合得出神入化。戏里面有几个细节用得非常精妙,比如布袋木偶、比如手链。这是我们看到的一部好戏。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

  第一次看《侨批》比较早,这部戏今天能呈现出这样的新气象,是不断修改、不断精练、不断深化的结果。能够感受到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思想上不断聚焦提升,更加具有理性精神;情节越来越干净,主线越来越清晰,舞台呈现越来越精致细腻等。导演在场面处理上下了功夫,在人物情感的开掘上下了功夫。群众场面的处理——聚得拢、散得开,聚拢有形,这个其实难度很大。包括演员脚下也是有戏的——黄日兴回来以后,那几位女演员脚尖勾起来停下来,然后再走。这是歌仔戏很大的一个特点,它非常注意舞蹈的细节、形体的细节,导演在很多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特别要提出的是,这部戏的音乐创作立了功,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同时没有丢失歌仔戏本体最主要的特色。歌仔戏作为一个小剧种,它的成长过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困难,所以它有一种沧桑感、忧郁感和悲悯情结。音乐方面,大广弦的鲜明表现恰恰帮助了这出戏。开幕曲一响,伴唱一起,马上进入“意悠悠,思绪绪”的观赏情景里面去,音乐对于形成全剧的风格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王馗(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这部戏充分发挥了歌仔戏注重抒情、哀婉缠绵的特征,极力渲染“侨批”文化中苦难特征,聚焦在走南洋的闽南侨民群体,表达“侨批”在沟通中国与世界时承载乡愁的特殊价值。剧中最突出的就是黄日兴这个主人公,这个人物带来了剧作结构特殊的编剧方法,在剧作前半段,用两对男女情缘展开双线交织、双线并行,展现下南洋的悲苦以及情感的错位;而后半段展现了主人公在充分体验了生命的痛苦之后,成为创建批局的特定人物。这就让极具诗意的情感故事升华为颂扬“家国情怀”的故事,这是戏剧写作的升华。此外,该剧的导演艺术有很强烈的符号化美学追求,它把中国传统戏曲里面丰厚的程式性的表达、群体性的调度规则,更进一步地符号化,使得新创作品里有一种现代气质。

  ◎李小青(《中国戏剧年鉴》主编):

  这出戏不仅仅是有大义,不仅仅有闽南人精神力量的张扬,还有很多感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戏的血肉丰盈,并为表演提供了支点,达到极佳的艺术感染力。比如布袋木偶,在第一场,导演用精雕细刻的戏中戏方式把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生离死别的情景表现得非常充分和饱满。戏台上的木袋偶互诉情怀,隽永而耐人寻味。黄日兴的扮演者庄海蓉是一位旦角演员,在这部戏中反串小生,她的表演非常出色,把主人公的成长刻画得真实可信,尤其是在剧情转折点、情感爆发处,她的表演还体现出难得的克制。特别要提到心理时空中阿祥出现的时空叠加的戏,不仅导演手法沉着而有张力,庄海蓉扮演的黄日兴在痛楚的追问中,通过形体、声腔体现出的愤懑的意志。同时,阿祥和亚香的扮演者陈志明、曾宝珠在这场戏中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让有着精妙构想的桥段达到堪称经典的艺术效果。另外,剧中女主角如意扮演者苏燕蓉也是“梅花奖”获得者,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演绎出属于那个时代闽南女性的美丽与哀愁。

  ◎赓续华(《中国戏剧》原主编):

  虽然歌仔戏是一个小剧种,但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是一个大团的风貌,同时这些演员也是有着“大角儿”的风采,这是很难得的。戏是改出来的,也是演出来的,因为戏在成功的路上必须有演员之间的磨合,有演员对剧本的理解,还有观众要进行“淘宝”的过程,以及要有岁月的包浆。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能够有这种坚守是很重要的。这出戏是为普通人立传,但是升华了中华民族共有的情感。这出戏在题材的选择上特别好,歌仔戏这个剧种特别适合演这种烟火气、民间性的东西。剧种是有分工的,由于历史演化的原因,歌仔戏的声腔中悲的东西多,所以演《侨批》这样表现苦难人生、然后又展现奋斗精神的故事就十分合适。剧种与题材相契合,这是我觉得这出戏能够成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说到主演,庄海蓉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演《邵江海》的时候我记住了她。20多年过去了,庄海蓉在台上那种坦然,那种唯美,那种演戏时候的不骄不躁,非常可贵。

  ◎朱维英(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会原会长):

  歌仔戏的剧种音乐风格特别鲜明。《侨批》的音乐是很成熟的,它给我感觉最大的风格是悲凉、凄美、震撼。这出戏在音乐方面观念新、技法新,然后产生了一些新的旋律,但同时保留了歌仔戏的剧种风格。一个剧种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怎么提高欣赏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觉得《侨批》在这个问题上做了很好的回答。一个剧种可以把导演风格、剧本共享,但是唯独音乐不能共享,一定要保有自己的音乐风格。从专业的角度,《侨批》这部戏的音乐创作在布局谋篇上做得很细,哪个地方是留白,哪个地方是伴奏,哪个地方主奏乐器“鸭母笛”该出现,哪个地方出现第一主题、第二主题,整体的布局非常好。还有在配器上,这部剧注重横向的写法,很多副调和衬托声部,一个主旋律下边有三四个声部。内声部写得好,这是要讲究工夫的,因为是曲牌体,又加上主乐器,所以非常出色。

  ◎万素(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我觉得这部戏有自己的主创团队,这是最大的成功,不仅要把作品做好,而且还要把队伍拉起来,做好队伍建设。从《邵江海》开始,到《蝴蝶之恋》,再到这一次反串黄日兴这个角色,庄海蓉的唱念做舞都达到一定水准。苏燕蓉是获“梅花奖”的演员,包括曾宝珠、陈志明,他们的表演都非常成熟,都在向表演艺术家进军。这部戏的剧作方面也是很通透、很成熟。这部戏让我感觉到主创团队集体创作的力量。一个剧种的发展,还是要靠人,靠整体的“一棵菜”精神。这部剧体现了整体的舞台艺术风貌,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歌仔戏《侨批》剧照

  本版图片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