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工作的特点与经验启示
作者:卢海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旗帜和号角,在传播思想、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文艺工作始终与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紧密联系,成为滋养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助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曾以美术革新推动政治变革,带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将文艺作为革命武器,扛起了民族思想解放的大旗;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组建起较为完备的文艺工作队伍,延安时期还建有专门的文艺学校和文艺工作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同志以其独到的洞察力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文艺工作服务党和人民事业的总基调;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热烈氛围,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讴歌时代的文艺作品产生;改革开放后,党的文艺工作进一步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巨大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21世纪,文艺工作更加深入具体,开始上升至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民族文化传承、国家意识表达等层面。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工作的特点

  其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创作、讴歌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一以贯之的思想。从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到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与习近平总书记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都将人民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毛泽东同志聚焦“文艺为群众的服务”以及“文艺如何为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其二,重视文艺的美育价值。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的审美教育价值有深刻认识,文艺审美不仅是教育发动群众的载体,更是提升全民人文素养、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途径。1997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强调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教育作用,要求文艺工作者对作品的社会效果负责,艺术作品的价值匹配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自身成长为美化人们心灵、推动社会审美进步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的美育功能, 2018年他专门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并多次对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美育是党的文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三,关注文艺的民族特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的民族特性问题就已受到关注。1949年,周恩来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特别提出要对旧文艺进行改造,旧文艺即指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艺形式;在此基础上,周扬同志1953年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时进一步论述了发展民族文艺的观点。1979年,邓小平同志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并致祝词,明确指出不同民族文艺各具特点,应该在文艺工作中注重和体现。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要求在文艺工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特色文艺的思想一脉相承。

  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工作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文艺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真理、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下,当前文艺工作应该更加深入总结党的百年文艺工作经验启示,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方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纵观党的百年文艺工作历程,最为重要的经验启示是必须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全面领导。从革命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牢牢把握着文艺工作的领导权,将革命文艺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和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时代的文艺工作,仍应坚持以综合效益作为文艺的评价标准。好的文艺作品应该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即综合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文艺满足时代精神需求,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是指文艺符合经济市场的需求,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逐层深入和循序渐进的关系,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本要求,是文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目标,文艺作品要把社会责任和社会反响作为最高追求。从历史经验来看,过度的市场经济往往容易将文艺带入拜金、功利主义的迷途,降低文艺作品的品位,一味迎合市场一时的喜好,缺少精神层面的深刻思考,不能体现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进行文艺评价时,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还应将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置,不媚俗、不盲目跟风,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文艺作品才是真正的文艺精品。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提升飞跃,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科体系。学科是知识产出和知识转化的基本单位,文艺学科是文艺工作的力量之源和思想之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艺学科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从文艺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立足当下,以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为基础,凝练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知识体系及应用层面的优秀特质,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建立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同时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文艺学科体系,为文艺工作提供学术支撑和专门人才,加强中国文艺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作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