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构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都江堰表达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p>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都江堰,其“山”“水”“道”“熊猫”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萃取,形成的科学巧干的智慧、攻坚克难的品格、自强不息的气度以及爱国忧国的情怀,均与文艺界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实质高度契合。都江堰市文联立足于“三遗之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推进文联深化改革为主线,以建设“1+11+N”文艺服务阵地为抓手,广泛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新创作,与市民、游客共享文艺发展成果。都江堰市文艺协(学)会、团体长足发展,文艺创作精品不断,镇(街道)文联实现全覆盖,基层文联工作有声有色,“学党史、勤创作,我为群众办实事”文艺轻骑兵送文艺等志愿服务活动反响热烈。</p>
<p><strong>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思想政治引领</strong></p>
<p> 坚持党管文艺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天马镇文联,都江堰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青年摄影家协会、古城文化艺术协会、柳风农民诗社等6个基层文联、协(学)会、团体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团结引领文艺事业发展,互促共融。</p>
<p> 实施“文艺骨干培训工程”,定期组织协(学)会、新文艺组织、新文艺群体负责人、基层文艺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微宣讲。</p>
<p> 高扬主流文艺声音,增强价值认同。在市文联、市级文艺协(学)会、团体及镇(街道)文联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梳理查找意识形态工作薄弱环节和风险点位,健全完善文联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p>
<p><strong> 构建“1+11+N”服务矩阵,实现“两个率先”</strong></p>
<p> 加强统筹管理,规范文联机构设置。以基层文联组织建设为落脚点,积极构建“1+11+N”型文联服务矩阵,即1个市文联,11个镇(街道)文联,N个文艺创作、活动阵地,为写画都江堰人民的伟大实践提供“主战场”。严格按照《都江堰市文联深化改革方案》要求,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交流学习常态机制,在市文联增设挂职岗位2个,畅通协(学)会和镇(街道)文联文艺骨干、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交流学习渠道。</p>
<p> 成立基层文联,实现“两个率先”。相继成立龙池镇、灌口街道等11个镇(街道)文联,率先实现市域内基层文联全覆盖,率先建成全省首个产业功能区文联(青城山旅游装备功能区文联)。选举镇(街道)分管领导任文联主席,文艺家、协会会长兼任文联副主席,文化站站长任文联秘书长,促进文联、文体旅战线形成共生关系,有效解决基层文联“有名无实”的问题。</p>
<p> 有效盘活资源,建立N个活动矩阵。打破职能壁垒,整合工人文化宫、11个镇(街道)文化站、1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点)、N个活动广场和院落院坝等资源,作为市、镇(街道)文联文艺活动阵地。推进“新时代新文艺双百工程”,建成聚源画家村、青城湾湿地庄园、蜀工文化馆、青城马椅子工坊、江南忆主题博览馆、灵岩书院、桂溪园它山书院青城山分院、问花村等全国知名的文艺创作基地,吸引了萧继东、尼玛泽仁、阿鸽等一大批文艺名家汇聚都江堰,为唱好都江堰赞歌作贡献。</p>
<p><strong> 重视人才培养,整编文艺轻骑兵主力军</strong></p>
<p> 健全市级文艺队伍。实施《规范下属协(学)会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文艺家协(学)会、团体班子建设指导,主动邀请居住在都江堰市的文艺名家加入市文联组织,不断优化会员年龄、专业、民族、性别、党派结构。目前,市文联下属协(学)会、文艺团体已扩展至23个,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摄影、舞蹈、收藏等多个领域,发展会员20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2人、省级会员182人、成都市级会员165人。</p>
<p> 夯实基层文艺人才库。创新镇(街道)文联团结引导机制,挖掘培养社区文化骨干,团结民间文艺团体、队伍,搭建文艺交流平台。实施文艺家协会带动机制,邀请成都市、组织本市文艺家协会深入社区开展“天府文艺名家讲坛”30余场、“李冰讲坛”12场。注重基层文艺人才培养,先后培育天马镇轿房唢呐文艺队、蒲阳街道龙狮队、石羊镇柳风艺术团等民间文艺队伍、团体230余个,吸纳民间艺人4500余名。</p>
<p> 成立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以市级文艺家协(学)会、团体,镇(街道)、社区文化骨干,民间文艺团体为主要成员,成立都江堰市“我为群众办实事”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者服务队,设队长1名,副队长5名,建立志愿服务支队40余支,发展队员5000余人。</p>
<p><strong> 贯彻新发展理念,共享文艺成果</strong></p>
<p> 机制激励,文艺创作精品不断。修改完善《都江堰市文学艺术奖励办法》,实施“强化文艺创作奖励扶持机制”“激励文艺人才培养举荐机制”等六项激励文艺创作相关制度,增设“德艺双馨奖”“杰出贡献奖”。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喜迎党的二十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乡村振兴”“五大新城”建设等主题开展创作,精品力作不断呈现。本土作家马及时的作品《王几何》,2013年收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王国平著作《南怀瑾的最后100天》连续五周蝉联当当网销量冠军,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畅销书之一。黎民泰作品《川流不息》获第九届四川文学奖。罗进的油画《架天者》获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1年度百家“推优工程”奖。国画《十月的胜利》在都江堰收笔,并作为四川唯一入选作品于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展出。李武的原创战“疫”歌曲《武汉,你并不孤独》、李旭的《都江堰,隔不了的爱》在四川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媒体等平台热播。</p>
<p> 加强引导,基层文联品牌崭露头角。持续打造高品质文艺基地,石羊镇的中国田园诗歌节已连续举办六届并成为永久会址,柳风农民诗社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不断建树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青城武术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石羊“薅秧歌”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马轿房唢呐积极争取成都市非遗。积极推动文化活化转化,西街壁画呈现茶马文化,天马镇编排“二郎担山赶太阳”情景剧表演,打造“好耍天马”文旅品牌,全市初步形成互联共促、百花争艳的文艺发展格局。</p>
<p> 服务下沉,彰显全龄友好包容的城市情怀。市文联先后组织30余支志愿服务队、2000余名文艺志愿者,采取书画、摄影、展览、创作、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党史、勤创作,我为群众办实事”文艺轻骑兵送文艺活动等特色主题活动300余场,服务市民、游客累计达到30余万人次。活动中植入党史知识有奖问答、微党课等环节,将党的理念和关怀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滋润和激励广大市民、游客,显著提升了市民和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彰显了都江堰市全龄友好包容的城市情怀。</p>
<p> 在成都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世界文化名城、都江堰市围绕“大遗产”“大灌区”“大青城”“大熊猫”“大冰雪”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等重大历史机遇之际,都江堰市文联将主动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全社会凝聚起“永远跟党走”的磅礴力量,以文艺构建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都江堰表达。</p>
<p align="right"><strong>(作者系都江堰市文联主席)</strong></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