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
用美好的瞬间绘就人类文明画卷
——访中国摄协副主席、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席王琛
情深是一种信仰,景深是一种技术。——王琛
时间:2007年8月 地点:非洲肯尼亚那库鲁湖湿地
相机:哈苏503CW 底片尺寸:6cm×6cm
“我们的汽车翻进了澜沧江,我很幸运,逃生了,但我的影友却将生命留在了那里……”中国摄协副主席、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席王琛说。
都说王琛将生命交付给了摄影,几十年来,他经历了很多九死一生的事,那些都是痛楚,不堪回首,却一次又一次燃起他挑战生命、挑战困难的斗志。他像鸟一样,坐了50多种飞行器,飞遍上百个国家,在蓝天白云下,用镜头为地球画像——圈内人都称他是个“疯子”,而他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候的照片,总是灿烂地笑着,看不见一丝疲惫。“我应该算是笑对人生吧。”王琛笑着说,有点“大侠”的感觉。
王琛是多面的、立体的,不管是城市光影、人间百态,还是自然风光等,他都有大量佳作,获奖无数,赞誉满满。然而,这些面世的照片,仅仅是他所拍摄的照片中的沧海一粟。他从来没有发表过自己的黑白摄影,他给了几十万张黑白摄影胶片一个安全、安静的“家”。“我觉得我还需要时间去理解它们”,在王琛的心里,这些胶片如同孩子一样,温暖而珍贵。
这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王琛的拍摄创作也随之发生很大的转变,“一带一路”专题拍摄从海外转向国内。记者采访时,他刚在深圳结束了为期24天的隔离。十几年如一日,风尘仆仆的他,难得拥有长时段的日子歇息在家。就像和老朋友回忆旧时光一样,他在安静的生活里端详过往的胶片,感慨颇深:“我自己都很难想象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怎么做到的,但我确实坚持下来了,做到了。”
王琛说,他正在筹备第二本“一带一路”专题摄影作品集,画册名称暂定《跨越山海》。
时间:2016年5月 地点:非洲大西洋摩洛哥菲斯古城
相机:索尼黑卡4
从古丝绸之路走上“一带一路”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中国摄影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众多的摄影家中,王琛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丝绸之路了。
“1994年,我开始拍摄古丝绸之路,当时是由于职业需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琛先在当年印刷出版界颇负盛名的深圳旭日印刷厂工作,后来“下海”创业,编辑、出版、印刷挂历台历。“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挂历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那时候,中国人出国还少,世界风光类的挂历特别受欢迎。”在为挂历拍摄素材的过程中,王琛形成了一系列拍摄主题,“古丝绸之路”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8月,他拍摄下的甘肃省嘉峪关,在晚霞中静默凝重;2007年他走进缅甸——这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用光去塑造仰光大金塔的光泽,以平和的视角拍摄碧波荡漾的茵莱湖上纤美的渔船,捕捉了素有“万塔之城”美誉的蒲甘古城壮美的日出;2013年8月,他在遥望中拍下了屹立在厦门鼓浪屿上的郑成功雕像,鼓浪屿的红顶房点缀在葱茏的墨绿色间……走过丝绸之路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处景点,让王琛感受最深的不是如诗如画的风光,不是异域的人文风俗,而是人类文明的层累积淀。光阴在改变它们,又在延续它们,镜头另一侧的王琛注视着它们,它们的形与神又在影响着王琛:“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挂历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至少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我的拍摄也就不再是职业需要,而成为真正的理想和梦想了。”
时间:2010年8月30日 地点:亚洲中国宁夏腾格里沙漠盐湖
哈苏503CW 底片尺寸:6cm×6cm
“历史上,公认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今天的西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是在泉州。2000年,我专门去晋江拍摄了摩尼光佛。”在“一带一路”的拍摄创作上,王琛最疯狂的时候是2017年至2019年,每年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外,一个月去一个国家。他在越南的胡志明市感受到“广州气息”:“‘一带一路’倡议给沿线国家带去了很多实惠和生机,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吹到了南海,一直吹到了越南。”
走过“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王琛深切感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发展合作中所发生的变化。“在斐济,当地百姓对中国人特别客气、特别热情。老百姓说‘我知道你们中国有个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曾出访斐济。斐中合作为当地带去很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进步。截至2022年4月19日,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王琛的“一带一路”专题拍摄的足迹也随之不断延伸,他说:“在很多国家,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曾经,同时,也对今天的中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时间:2015年2月
地点:亚洲尼泊尔安纳普尔那高峰,世界第十高峰,石林
相机:骑士SW612 底片尺寸:6cm×12cm
摄影是孤独者的探险和修行
“摄影人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就在那里。摄影人为什么要飞行?因为梦就在那里。摄影人为什么要跋涉?因为修行就在那里。”王琛有很多摄影感悟,他说:“消失的沙漠、渐远的村庄、翻滚的海浪,每一次在高空按下快门,惊喜很多,遗憾也不少。摄影人生光阴滔滔,孜孜不倦,一切无畏得刚刚好。”
很多人说王琛是“九死一生”。“实际上我已经不是九死一生了。我很庆幸,能够很幸运地一次次活下来。”他去过罗布泊无人区,体验了道路的颠簸,甚至目睹了过去的“死亡”。“当时,我们从罗布泊驾车到楼兰古国,18公里的距离需要开车6个小时。摄影创作其实是非常艰辛的,而且非常孤独。我的摄影旅途,更像是探险,回头看,确实历经千辛万苦。有时候,看着过去的片子,我自己都很激动。如果没有勇气去坚守,很难走到今天。”
说到摄影,有个常用的专业术语“景深”。对于王琛来说,不管乘坐怎样的飞行器、使用怎样的相机和胶片,他认为拍摄中需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情深”。他说,情深是一种信仰,景深是一种技术。为了摄影,王琛可以不顾一切往前走,不畏难不退缩。他是这样描述摄影人的:“摄影人是独孤的,他们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热情;摄影人更是勇敢的,因为他们需要不断挑战自我的极限”;“比荒原更孤独,比大地更桀骜,却乐在其中,这就是摄影人。”
王琛的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风貌各异的城市风光,如迪拜棕榈岛、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火焰塔、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奥地利林茨、法国巴黎塞纳河、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库拉河等;也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克柳切夫活火山、法国南部韦尔东自然保护区普罗旺斯地区圣十字湖、韩国江原道、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等。王琛在航拍摄影中追求真实,也追求极致的美。他于2008年5月拍摄的亚洲菲律宾宿雾小岛,海面的颜色层次分明,有幽深如平涂的蓝色,也有翻滚的蓝白浪花,近岛处的海面呈墨绿色,远观浪花有如满天星辰,小岛上的沙滩有如一条闪耀的项链包裹着葱茏树林中的密集房屋,作品静谧深邃。他也关注各国民生,《斐济群岛小商贩》里摆摊妇女脸上有着灿烂的笑容,哈萨克斯坦结婚的恋人亲密对视。动物世界对摄影人都是有着巨大的诱惑,王琛拍摄的非洲肯尼亚那库鲁湖火烈鸟与当地的自然景观形成极具流动感的美丽景象。
时间:2014年6月 地点:亚洲阿联酋迪拜世界岛
相机:骑士SW612 底片尺寸:6cm×12cm
王琛从海量的片子里甄选了部分作品,想放进第二本“一带一路”专题摄影作品集,起初,他想到的摄影作品集名称是“飞洋过海·结伴齐飞”,后来觉得与第一本《飞越丝路·艺术同心》有点重复,于是更名为“跨越山海”。“我还是打算选100张作品,简洁直观。依然会选用少量的已发表的老片,大部分都会用2015年开始拍摄的新作品。”
走遍世界,美好处处在,让人痛苦的现实也始终存在着。王琛的“一带一路”专题摄影呈现给观者的都是积极向上、大气磅礴、温和关怀的作品,他说:“当我看见了很恶劣的事,我会尽我所能去提供帮助,但我选择不拍。”他希望自己的镜头能表现人类天使的一面,表达对人类文明的赞美。
秉承工匠精神,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
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王琛独树一帜、成就斐然:3次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在平遥摄影节、北京国际摄影节、丽水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影会、连州国际摄影节、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深圳福田市民摄影季等几十个摄影节展出近200场;出版摄影著作近30本,其中关注环保系列著作丛书《地球主人》等荣获美国“班尼”印制大奖,大型摄影长卷《飞越丝路·艺术同心》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个人摄影长卷”世界纪录。
“摄影是我的职业和工作,我觉得自己更像个手艺人,做的是技术活儿,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工匠型摄影家。我想通过不同的胶卷、不同的相机和镜头、不同的摄影角度、不同的摄影观念和思想来呈现影像,并且用自己的影像来讲述故事。”王琛说。
每次出门拍摄,王琛习惯至少携带4种胶卷——反转片、黑白片、彩色负片和过期胶卷。“过期胶卷有过期的黑白片、彩色负片、反转片。在拍摄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往往是用不同的胶卷都拍摄一遍。”常年的经验积累,让王琛对瞬间有了更为成熟的把握,然而,他依然在探索中不断审视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拍摄方式,“现在的我更倾向于表达一点诗意,作品更加感性”。
不管作品多受瞩目,王琛对自己还是坚守本心。“我有很多黑白片和彩色负片都没有展示出来,特别是我拍了近30年的黑白照片,一张没拿出来。”为什么呢?王琛说:“一是没有时间去整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自己对黑白影像的解读还不成熟。但我坚持不断地拍下来,想等到60岁以后再开始整理这些黑白照片。”
时间:2016年6月 地点:亚洲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火焰塔
相机:骑士SW612 底片尺寸:6cm×12cm
在数码摄影非常普及的时代,王琛对于胶片摄影的一往情深,也让很多人不解。有人问王琛,为什么不用数码相机拍摄呢,后期可以做出各种影像效果。王琛回答:“有的效果,后期是做不出来的。用胶片拍摄是物理行为,比如用过期10年的胶片拍和用过期5年的拍,出来的效果就是不一样,而这是电脑软件无法实现的。”
对于摄影,王琛不想定义自己的拍摄领域、擅长的拍摄方式、拍摄风格等,他想做的或者说牢牢吸引着他沉浸在摄影创作中的,就是“探索摄影的无限可能性”。但王琛也有所坚守,他选择自己的镜头更多地去面对幸福、快乐。他讲述了自己去伊朗的情形:“我去了16次伊朗,每次带着相机出去‘扫街’,会拍街上老百姓的生活。伊朗人非常热情:我拍卖茶的,卖茶人会赠送我一杯红茶;拍卖咖啡的,会赠送我咖啡;拍卖水果的,会赠送我石榴……如此走一圈,我肚子就饱了。他们会握着我的手说‘秦,秦!’翻译告诉我,中国和波斯自秦代交好,所以很多伊朗人还是叫我们‘秦人’。”
作为摄影家,如何用影像留住这个伟大的时代呢?王琛认为,应该多拍一点身边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百年以后、200年以后、500年以后,我们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如果有影像传承,这些影像会告诉我们的后代‘曾经的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样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王琛对于摄影的挚爱之情,那就是“山川依旧,初心不改;泥里跋涉,云里摄影;一方乐土,让梦想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