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南 畅杨杨
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纸随剪转。奶奶们似乎会魔术,不一会儿,纸张就变成了牡丹、莲花、石榴,变成了飞舞的蝴蝶、灵动的金鱼、漂亮的凤凰,在节庆的日子里贴在窗格,粘到门楹……这是90后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对于童年家乡的记忆。凭着剪纸,畅杨杨剪出村子、剪进城市、剪到全国、剪到海外——如今已是中国民协会员、洛阳市民协副主席,其剪纸作品代表河南非遗传统文化在诸多对外交流活动中推介展示,并在不久前入选2021 “河南非遗年度人物”。众多荣誉在身,回想起来,畅杨杨拿起剪刀的初衷始终是乡土而纯真的——年幼时看老人剪纸的记忆早已在他心中扎根,埋下一颗非遗艺术的种子。
>>剪纸成为他打工生涯中的一束光
孟津剪纸也被称作“铰花”,历史悠久,与人民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节令、起居、服饰、婚葬、寿诞等等,都能在剪纸中得以反映。“传统的创作方式,就是用一把普通的剪刀,把红纸叠起来,剪出一些吉祥的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在乡下,女性是剪纸主要的传承群体,因为旧时穿戴衣物要靠女性手工缝制,纺花织布、缝剪绣花经常需要用到剪刀,剪纸艺术从而也是最容易接触到的。乡村妇女拾剪成花,街坊婆媳口手相传。“我受到的熏陶,便是从街坊邻居的奶奶们开始的。”畅杨杨说。
七八岁时,畅杨杨跟着奶奶们在槐树下绣鞋垫,去地里种麦子、收玉米、打枣子,搬椅子到别人家看热闹的红白喜事。来自乡土的滋养,成为孕育他对民俗文化钟情的土壤。剪纸也成为了他日后枯燥打工生涯中照射进来的一束光。畅杨杨高中毕业后便走上社会,流水线上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他感到既苦恼又看不到未来,剪纸创作是他那时解闷消烦的途径。后来,偶然得知山西举办中国年俗剪纸大赛的消息,畅杨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稿的剪纸作品获得了铜奖。19岁的他去山西领奖,和其他剪纸艺术家们交流,才认识到剪纸不只是爱好,还是一门非遗艺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何况是我们这样努力生活的人呢?”抱着这样的决心,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孟津家中,开始了专职剪纸之路。
这样的选择自然遭到家人的反对。“剪纸是妇女们做的东西,以后怎么生存?怎么能够娶妻生子?”面对母亲的诘问,畅杨杨只是沉默地熬着性子,在家中从早剪到晚。慢慢地,父母看到了他的投入与努力,开始共同参与到他的创作中,靠种地、卖农作物为当时没有任何收入的畅杨杨提供购买剪纸材料、参加展览学习等方面的经济支持——无条件的支持,畅杨杨说,这就是父母的爱。
>>让孟津剪纸艺术之花更加芬芳
“眼睛懂了手不会”,这是畅杨杨教网友剪纸时,网友们的评价。事实上,畅杨杨的创作之路和其他剪纸学习者一样,是从练习线条开始的。在他看来,剪纸没有秘诀,只有量的差距才能形成质的飞越。他的手指曾因被剪刀扎了多次,而使指纹变得模糊不清。“一张图形剪出来,是剪刀剪进去几千下甚至上万下的成果。想要剪好剪纸,一定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要不停去剪、去练、去琢磨。”肯下苦功夫的畅杨杨没有让家人失望。从2010年开始从事剪纸10年来,他表现家乡民俗题材的剪纸作品斩获了国内剪纸大赛奖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河之南》和《家住黄河南》。
《大河之南》是畅杨杨把从小听到的洛阳的传说、风土人情等全部剪在了一张作品中,有河图洛书、黄帝铸鼎、老子骑牛、仓颉造字,龙门石窟、白马寺、少林,还有当地人婚嫁、劳作的场景。剪纸一般多用颜色喜庆的红纸,相比于跳跃的红色,畅杨杨选择用厚重、沉稳的黑表现黄河,黑色厚重、沉稳,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家住黄河南》则表现了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和坐落在黄河南岸的畅杨杨出生的村落。画面中,农田里有人耕种,树下乘凉的奶奶们在拿针线绣花,山坡上奔跑着小羊、小狗…… “作品呈现的,都是河南在我心中留下的深刻记忆,和我童年时家乡的环境。用剪纸的方式来讲述家乡故事,是为了让大家能够通过图上的纹样更直观地看到家乡的一切。”畅杨杨介绍。
在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畅杨杨还拓展了剪纸技法,用泼彩的形式创作了一套聊斋题材剪纸作品。“彩色剪纸,柳树叶就是绿色,牡丹花就是红色。泼彩则是把红黄绿三原色泼在白纸上,随着颜料的流动,交错生发出蓝、橙、紫等许多缤纷的色彩,就像浪漫的星空一样。”畅杨杨感觉,这就像国画大写意泼墨,根据墨的流向去创作造型。他同样在等颜色铺开后,才开始构想人物、场景。国画要造肌理,剪纸同样可以。天冷时,畅杨杨把纸放在室外,彩墨便会冻出一片片雪花似的结晶,晾干后纹路很美。
面对如此绚丽新颖的作品,如果问畅杨杨,他是否已经形成了自己剪纸的风格特色?得到的回复会是谦逊的“还在路上”:“我以前一直在想,孟津剪纸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出自己的风格特色。也去请教过一些年长的老师、学者,后来才感受到,这是需要创作者花时间在生活中一点点积淀、寻找的,有一定的感悟后才有可能出新。”今年刚刚31岁的畅杨杨表示,他还年轻,还要在未来继续不停探索。
>>剪纸也很潮
如今,随着孟津一些会剪纸的老人逐渐去世,畅杨杨深切感受到民俗文化在乡村的土壤中越来越薄,孟津剪纸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畅杨杨从2011年开始整理材料,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15年,孟津剪纸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遗名录。同时,他以走访乡村铰花人、在学校开设剪纸特色课程和培训等行动,更深入地挖掘实践传承剪纸的新方式。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除了传统代代亲手相传之外,抖音直播是畅杨杨弘扬剪纸艺术的新途径之一:“过去的传承方式,三五十个人已经坐满了一个房间。我直播的时候,一晚最少是几百人观看,多的时候是几万人,曾经有一场12万人观看的纪录,有新疆的、云南的、海南的、东北的,天涯海角的人都能通过直播看我剪纸。 ”在他看来,网络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渠道,年轻的90后传承人应该拥抱网络、拥抱新科技,把传统技艺展现得更加美好。
另外,畅杨杨还设计了一款剪纸材料包,把剪纸的图形、文化、教学过程录成视频,做成方便、可流动的工具教材。这样,节假日或者是周末,家长在家中就可以和小朋友们一同体验手工剪纸,不但为城市里喜欢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的人提供了便捷,也成为了剪纸的一种传播方式。
为了让孟津剪纸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生命、重新散发出魅力,畅杨杨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把剪纸艺术和日用品相结合,服装、首饰、家具、灯具……能与剪纸艺术相结合的事物很多,他设计的老虎剪纸卫衣、二十四节气剪纸围巾等等,备受欢迎。让大家在使用这些产品时,用上去很潮、很有中国风;让剪纸更加广泛地出现、融入到人民生活里,刷新大家对剪纸的认知和喜爱程度,这是畅杨杨由衷的期待。
年轻,肩上的担子却不轻。畅杨杨始终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政府提供支持,更需要传承人做出主导性的规划。近年来,畅杨杨常到乡村组织老家没有收入的女性接触、学习剪纸,以非遗手工艺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学员之中,有人在省、市级展览中获了奖,还有外乡人专程过来选购她们的作品。“从开始的零基础,到后来的掌握住,再坚持不断去完善提高自己的剪纸水平,我相信她们的作品会越来越丰富,也希望这样的乡村培训工作,让人们更充满文化自信,让家乡的民俗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芬芳,民俗文化更加繁荣。”畅杨杨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