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缘相接、文脉相承、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工艺美术资源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品类极为丰富。其中北京传统工艺细分起来就有100余种,极具代表性的有燕京八绝、四大名旦等宫廷艺术,更有民间九珍的民间传统工艺。天津泥塑、年画、版画以及河北剪纸、内画、宫灯、皮影等,也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彰显着丰富的人文和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文化市场的青睐和人们的关注。
三地在传统工艺美术创作、交流及产业发展中,不断交流合作,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近年来开发了众多非遗文创产品、民俗礼品,甚至外交礼品。
工艺美术行业作为国家文化大战略的朝阳创意产业,同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然而,当前三地传统工业美术发展前景并不明朗,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京津冀地区工艺美术行业整体从业人员偏少,且人员较为分散,缺乏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从业者整体规模和质量远低于其他省市或地区。
行业人才结构不够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创意型和设计型等高学历人才缺乏。在北京,针对工艺美术技能的现代职业教育开展较早,近几年呈现出由中职、高职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但这些高等教育培养下的毕业生每年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从事对口专业工作,能够最终选择和留在工艺美术行业的人才更少。在天津与河北,高校介入传统手工艺职业教育的数量不多,主要以技校为主。职业培训更注重应用、技能、工艺等方面的培养,高等教育则关注素质教育,注重设计、艺术理论的培养,缺少针对性及实践环节。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 ,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文化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是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质量人才的聚集地。然而,工艺美术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低、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内容枯燥、职业认同感低、社会地位不高、成为“传承人”和“大师”的过程漫长等因素,都影响着从业者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判断,从而影响了京津冀地区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导致目前京津冀地区工艺美术行业整体创新水平、技术革新能力、产业升级动力远不及其他省市。
基于以上原因,我建议创新机制,实现京津冀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力三地工艺美术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以及产业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加强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协作及高质量发展,为非遗及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缩小区域职业教育差距,推动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三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行业高质量技能人才的供应链。加强三地职业院校与行业和企业的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充分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优化调整京津冀职业院校和相关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充分培养行业急需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切实为三地非遗及工艺美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政府应加大对三地职业教育的投入,在资源、资金、政策上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支持,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其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人才孵化”模式,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加强京津冀地区相关院校、相关专业与行业、企业或大师工作室紧密联合,定向培养高质量专业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协同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孵化”机制,使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其报考、学习非遗、工艺美术相关专业伊始,至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全过程都能享受到定向培养扶持相关政策待遇,以此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人才选择和积极投身于传统工艺美术事业,培养出的高质量技术人才能够安心就业、潜心钻研,实现行业长久稳定的健康发展。
加强对京津冀地区非遗及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服务保障水平,提升其综合待遇。切实依法保障行业基层一线人员的福利待遇,并整体提升京津冀地区行业从业者待遇水平。通过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社会保障等方式,提升对行业高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和完善企业培养、选拔、使用、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激励其能够在行业设计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着力改善基层一线从业者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的培训培养机制、畅通各层级从业者的职业晋升路径,鼓励和支持从业者大胆创新,成师成才。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真正让从事传统工艺的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很多,而人才培养和管理问题迫在眉睫,关系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血脉延续。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切实做到三地协同,解决当前存在问题,为京津冀三地工艺美术从业者扎根行业制定有力政策保障,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
(侯湛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美集团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