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评剧院演出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祝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改编演出这部作品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剧院建设方面说,由著名新(凤霞)派演员王丽京及李(忆兰)派演员张琪担纲演出,是弘扬评剧流派艺术、培养演员的重要举措;从社会效果说,用评剧这一为北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演出鲁迅的作品,是普及鲁迅伟大思想的好方式。而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才能使观众记住剧院和演员,从而促进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只有通过优秀演员的创造,舞台有出色的呈现,才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剧作的思想。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五四”运动之后,他的作品起到了推动中国思想和文化革命的作用,在今天,对我们仍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必须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革命文化。《祝福》表现了鲁迅对劳苦群众的深刻同情和巨大的人文关怀。祥林嫂的一生浓缩了旧社会贫苦妇女的悲惨命运,人祸、天灾,丧夫、丧子,像牲畜一样被贩卖、被抢掠,而她却因这些灾祸而获罪,被歧视、被侮辱、被践踏。她试图摆脱这种命运,她逃婚,寻找一个最底层的“帮工”的活计,但还是要被抓回去,强迫她与不认识的人结婚,她想以死反抗。在生活稍微平静一些之后,种种不幸又降临到她的头上。她听信了别人的话,以为向寺庙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干净”的人了,但却得不到东家的承认,从此只能流落街头。她已经没有活路,但又担心着死后的遭遇,发出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
王丽京在谷文月老师的指导下,既弘扬了新派唱腔的特点和优势,又根据人物性格有新的创造。在祥林嫂短暂的平静的日子里,唱腔透露着新派的甜美,而在遭遇不幸和最后进行愤怒的抗争时,唱腔则转向激越和高亢,有“银瓶炸裂水浆迸”之势。
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是鲁迅原作里没有的,20世纪60年代夏衍根据小说《祝福》改编电影剧本时,结尾加上了这个动作,意在加强祥林嫂的反抗性,这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从人物性格看不是没有根据,如前所说,祥林嫂一直有反抗的行动,最后发展为“砍门槛”不算很突兀,但与鲁迅所要表现的祥林嫂是不尽相同的。评剧的改编采取了这样的结尾,从演出的效果看最后呈现出了戏剧的高潮。我认为这一情节是否保留,可在演出中进一步听取观众的意见。
改编鲁迅的作品,解读经典,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编剧王新纪认真研究了鲁迅的著作,并分析了此前各种改编演出的版本,剧本简洁且做到了评剧化,这是很值得肯定的。导演安凤英、韩剑光的舞台处理既有传统的特点又给人以新鲜感。全剧舞美有版画的风格。在舞台呈现上,该剧在悲剧中穿插了一定喜剧性因素,如丑角扮演的庙祝耍出一套佛珠的表演技巧等,使演出不致过于低沉。除主演外,其他演员的表演也都尽职到位。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表现祥林嫂曲折的一生,必须对情节的发展有所删减,但何处该简、何处应详,人物情感起伏的节奏,还须仔细斟酌。鲁四老爷、贺老大、柳嫂、庙祝等几个人物的定位,应进一步研究,使之更准确。希望这部戏在演出中不断加工提高,能够成为长期演出的保留剧目。
(作者系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