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空中的图像对话
——记“观看之道:今日摄影中的历史映像”
栏目:视线
作者:雨乔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世纪80年代,修鞋的小贩在照相馆内摆拍走街串巷的情景。
佚名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藏

  在19世纪70年代华芳照相馆拍摄的剃头匠黑白影像中,标准的剃头匠装备与剃头动作;在艺术家冯立于2007年拍摄的《白夜》系列《烫发的老人》中,夸张的色调、变异的场景……一旧一新的影像并置,让观者发现图像展示的社会境况与艺术观念的变迁,产生了新的“观看之道”。自即日起至2022年8月28日举办的2021谢子龙摄影博物馆馆藏对话展“观看之道:今日摄影中的历史映像”中,从万余件影像中挑选出的32幅历史影像再现了众多近代中国的社会图景。展览特邀32位当代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参展,将历史影像与当代影像进行一对一的并置,在同一面展墙下、不同时空的两幅作品将同时被观众接受与解读。

  展览开幕当天也是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成立4周年的日子。4年来,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完整收藏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摄影史早期影像藏品万余件。“我一直在收集清末民初的照片,这是一种抢救性的收藏方式,将真正的中国历史照片如同文献般珍藏。展览中的战争影像、建筑影像、市井影像等皆是中国影像历史开端的重要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及艺术价值。这些影像反映了中国近代变革迭代之剧烈,更凸显了中国现代繁荣新象之难得。在这场历史与当代的跨时空对谈中,中国当代摄影给予我们新的视野。”谢子龙摄影博物馆馆长、摄影家谢子龙表示。

  展览分为“风景的发现”“身体剧场”“诗意的日常”“景观再造”4个单元。第一单元“风景的发现”中讨论了风景摄影从眼之所见到心之所思的跃迁。同兴照相馆在19世纪70年代拍摄下福州永福寺洞天;而2018年塔克拍摄的武当山洞则彰显了艺术家更自我的精神投射。用于发现风景的镜头已经从外部转向内部,从清晰转向模糊,外部的洞穴不再引人入胜,精神世界的洞穴却依旧神秘动人。当代摄影的颠覆性在第二单元“身体剧场”中被更加凸显:历史影像中摄影作为最初的文献记载方式,突出了摄影媒介的客观属性;而当代影像中,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简单记录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这个复杂的社会,因此当代艺术家选择特定涵义的场景与人物来传达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2009年9月9日,《风景墙》系列,上海大连路。
倪卫华 摄

  展览的第三单元“诗意的日常”则将镜头推近到每个人的身边。随着摄影技术的升级和图像传播成为主流,影像记录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合影在晚清等级社会的背景下,人物的排列顺序象征了人物在家庭中的地位;而当代影像中,艺术家马良在中国的35个城市的35个临时空间里,就地取材搭建起了多个临时照相馆。以前的照相馆是被动刻板的记录屋,而马良的照相馆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主动且流动地为人拍摄,以此去寻找这世界上幸福的、浪漫的、善意的事物。“景观再造”是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历史影像中的景观多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比如修鞋的小贩是以人类学的方式拍摄了侧面影像;而当代影像中的景观则被认为是一种理解当代生活的概念工具,艺术家倪卫华把广告牌中的风景与在广告牌前匆匆而过的行人抓拍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4位建筑工人正路过他们建造施工的楼盘效果图。历史影像里,小贩和背景墙的关系是一体的;而在当代影像里农民工和背景墙的关系是割裂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当代影像通过这样的并置来强调社会反差。

  正如评论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指出的那样,“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本次展览意在打破“中国早期摄影”与“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边界,尝试对中国影像史进行新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