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刘旭光为金钟奖钢琴比赛获奖选手颁奖
“这届金钟奖钢琴比赛的评委年龄从80后到‘80后’,这在其他组的评委中并不多见,也是亮点之一。”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专业监审、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指挥家李心草认为,金钟奖不断将年轻有为的演奏家吸纳进评委会,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级专业大奖不断“与时俱进”的决心。本届金钟奖的评委阵容中不但有但昭义、鲍蕙荞、周铭孙这样的80岁以上高龄的权威钢琴教育家,也有中国音协钢琴学会会长吴迎、副会长李民这样的著名钢琴演奏家,还有江晨、黎颂文、胡杨、李壮壮等正任职于各大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主任和音乐学院附中的教授,更有像元杰这样的80后年轻新锐的钢琴演奏家,这在往届金钟奖器乐比赛中还不多见。
作为本届金钟奖钢琴比赛中最年轻的评委,从复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一路看过,元杰不禁感叹,从比赛机制、评委构成、选手水平等方面来看,金钟奖钢琴比赛不论从影响力还是专业性来看,都已经和国际一流赛事的水准相当,这也令他感到很兴奋,“在金钟奖能拿到前几名的选手,在国际一流赛事上大概率也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因为这是一个竞争性强、辐射面很广的音乐比赛,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同样在评委构成上也能看出赛事的变化,引入年轻评委是国际比赛的趋势,而金钟奖作为国际级专业大奖,在评委阵容上能做出相应调整,证明金钟奖在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评委们将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去观察选手的能力。”
金钟奖的钢琴比赛与小提琴比赛进行轮换,每四年轮到一次。除了评委组成的调整之外,选手的构成也更加多元,从各大音乐学院附中的选手,到已经工作多年的青年教师,还有有着海外留学经历后回国任教的老师等,体现了各种改变。无论怎么变,对这项比赛的敬畏之心以及严苛的要求和高标准的评价体系却是一直“不变”的坚守。这“变”与“不变”也体现了中国音乐金钟奖这项赛事的守正创新。
作为本届金钟奖钢琴比赛评委会主任,鲍蕙荞曾在国际国内多个重大钢琴比赛中担任评委,在她看来,进入到决赛的8名选手水平是相当之高的,可以说都已达到演奏家的水平。因为赛事要求无论是复赛半决赛还是决赛,所弹的曲目都不能重复,而且必须背谱演奏。从15至20分钟的曲子到50至60分钟的曲目都得弹下来,进入决赛更是要求乐队协奏,有的年轻选手独奏弹得很好,但是缺乏与乐队合作的经验,那么有乐队合作经验的就更有优势。比如说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拉赫马尼诺夫的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协奏曲都是协奏曲里面重型的,对选手的水平、技术以及心理素质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本届金钟奖钢琴比赛评委、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黎颂文认为,作为一个能力全面的钢琴演奏家需要很高的艺术修养,年轻选手在音色的表现力方面,对于作品的人文情感和内涵领会都需要更深入。本届金钟奖钢琴比赛评委、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教授杨韵琳提到的专业性细节问题很值得重视,比如看谱的准确性,有没有很认真地照原谱上的作曲家标的弹奏,有没有在结构方面很好地掌握几个乐章的对比,有没有在节奏方面非常精准,这些看似是小事,但小事往往能看出一位选手的专业程度。“现在年轻选手的技术让人不可思议,在我们上学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可以说演奏技术已经能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是叹为观止。”在李心草看来,与技术的炉火纯青相比,存在的薄弱问题就是一部分年轻选手在音乐修养方面或是音乐表现方面还有所欠缺。对于作品要全方位来表现,而不要盲目炫技。
李心草认为像金钟奖这种综合性的、涉及面那么广的顶级音乐赛事在全世界也不多见, 20年十三届的举办也能看出比赛越办越好。如何判断?一个是选手参与的踊跃程度,可以看到金钟奖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另外一个就是历届参赛选手的成才率,也就是在金钟奖比赛后如何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其实是有目共睹的,他认为这恰恰印证着金钟奖举办的成功性。李心草希望,金钟奖不仅是中国人熟悉的金钟奖,也应该是世界的金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