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批三国,颇足可观
作者:于爱成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国猛将三国人物放在了一个一生的时空中,打碎了重组,重新还原人物的一生,赋予了新的视野和清晰的面貌。作为三国读者的我,也曾被故事、被热闹所吸引并迷失了的判断,终于被王著得以叫醒。

  将王国猛新著《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称为一个文化学者的三国观,或者直接称之为“王批三国”,是适切的。

  唱戏人、讲古人与说书人,演者、讲者与说者,更多喜欢讲述,而少评判。以此为基础,最后经天才作者整理重述写成的演义体小说,重故事、重情节、重人物、重情节故事吸引人的程度,自然也不以观点见长。真正见观点,是等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论者出现。这些论者所做评述,以眉批、加注方式进行,也就是所谓批注式的批评、才子式的批评,见机灵和聪明的批评,但也只能称之为不完全的批评、碎片式的批评、满天星斗式的批评、闲聊式的批评。批三国的后学们,如王国猛,以如此方式打得进去而又打得出来,入宝山而满载而归。他的所得并非摸象之论,非窥豹之见,而是完成了对历史大势的总揽,对世道人心的体贴,对人物命运的深味,对人心人性的洞察,从而以今人之眼光、见解、价值,完成了对历史的一次回访,对历史走势的一次叩问,对人物行状的一次还原,对历史可能性的一次假设。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此之谓也。

  复述的能力,或者重新讲述的能力,是王国猛此著的显著特点。原文纵有千般好,但也离不开复述,复述如果言之无文,自然也就行之不远。民间故事、传说,之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历千年而不衰,是有它的道理的。传播过程中,出现过若干衍文、若干改造,但最后仍要回到故事始发的主干上来。王国猛的重说三国,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严肃的学术本位,自然一定不会戏说,甚至不开任何人的玩笑。二是理性的价值判断,就三国说三国,就演义说演义,而不是小说与历史混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混淆,小说家与历史学家混淆。就演义说演义,设定了一个框架、一个边界,不至于陷入无尽的纠缠之中。至于对史实与虚构的考据,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三是融通精确的文学叙述,也即重新讲史的叙事能力。

  这种有观点、有见解、有新知的重述,读者对象自然主要不是专家学者,不是饱读三国者——不过说回来,有多少人真正耐心细致逐字逐句品读过三国呢?大中学生更多的是看热闹,起码作为70后的我,在我的那个时代,更多人只是通过听评书、看连环画来了解三国,纵使读到纸质书已经不难,该书普及度已经极高,尚且少人耐心来读,何况晚近时期进入电子时代后图书大丰富带来的浅阅读?时人是否一定较之60后、70后更熟悉三国,大概率上并不太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的出现、流通,仍当是当代文化的一个难得收获。

  熟读三国,读懂三国后,才有这种贯通能力。从而所批之事,也就句句落到实处,而不是出自猜测臆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往往被视作曹操的负资产,作为曹操狐假虎威欺上瞒下首鼠两端天下奸雄的凭证,其实并不尽然。“同是挟制天子,董卓、李傕、郭汜不仅毫无建树,还惹火烧身,不得善终”,曹操就不一样,他的挟持天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九死一生生不如死的当朝天子大臣以安身之所,恢复了秩序,稳定了人心,凝聚了天下文士。然后才是他以此为号令,壮大了自己。

  《连环美人计》讲到的“色”,杀盗淫妄酒,淫正是人的天性,是弱点,是难以成圣解脱六道轮回的障碍门。貂蝉的故事,或者美人计的故事,抓住的是男人的弱点:无法抵御色相的诱惑,无法摆脱本能的缠缚。想想自己少年时读三国,最挂在口头的是英雄排名,谁排第二,吕布自然是第一;最津津乐道的是貂蝉的美人计。英雄美人在此被烩在一锅煮,极大满足了少年的江山美人力比多冲动和想象。当然少年人只会羡慕英雄美人,对于英雄美人后面的江湖险恶是没有感受的。等少年的我们进入了中年,遇到了同样是一位中年学者解读历史谜底的书,旧梦重温,往日如昨,陡然间勾连起了那段书中故事的来龙去脉,这才恍然大悟。曾经的热闹,是有这样的门道。

  陈宫讲“义”,关公忠“义”,桃园三结“义”,而曹操其实也仰慕、钦佩重“义”者,否则丛林法则毫无底线坚持,他也不能撄人心成霸业。但他却又无法做成刘备,包括做不成孙权,做成的只是董卓2.0,在丛林与人道、部落与封建、马基雅维利与孔子、军阀与帝国之间走钢丝找平衡。应该说他也找到了这种平衡。“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作为典型化曹操的标记,把曹操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应该说对曹操本人是不公的,为曹翻案文不绝如缕。但无论怎样的权威为曹鸣不平,可惜效果不佳。由此也可见畅销小说对于形塑民间文化精神包括历史观、价值观所起的作用。中国人的文化特性是怎么样形成的,孔孟之道往往却只能借助民间戏曲和演义小说完成,由此大有可探讨的余地。在王国猛该著中,我们其实也能看出作者一定的犹疑。

  王允、王朗等等,包括袁绍、袁术、刘表、刘璋,包括天下诸多割据一方的豪强,原著中面目其实大都是不太清晰的。作者的解读,让这些历史中的人物,而且是曾经改变过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从淹没或某种程度的遮蔽中被重新发现了。带着他们失败的人生经验,当然也是历史经验。像王国猛所烛照下的王允,作为汉代的腐儒代表,也可勾连起包括晚明的清流,曾经怎样报有救国之志,性格的原因或者文化心理的原因,后来就怎样将一把牌打得稀烂。

  《借刀行刺》中谈到是什么事件成为曹操成就霸业的第一支点,或者第一推动力。王国猛说是他的“借刀杀人”之计。当然,是计也不是计,计都奠基在人性之上、人格之中,最终还是人性的力量使然。曹刘孙成就霸业,董与二袁功败垂成,都是如此。历史的大书、历史的大势,最终都逃不过人性的制约。

  《如期而死》写得好极了。作者读懂了诸葛之心,也看透了魏延被杀的真相。冤不冤?恨不恨?

  其实每一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卒章显志的部分,才是观点聚合之地,是思想闪光之所。把每篇文章的最后一段集结起来,我们就基本能够对作者胸臆、智慧、性情、怀抱、品位,有个大概的把握。

  作者的文章做法,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重述重写之文,如此清丽,如此达雅,如此劲道,白话汉语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仁义取天下》专篇谈仁义,刘备成也仁义,败也仁义。但如果不以仁义得人心、取天下,他可能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成。曹靠权谋,刘靠仁义,那孙权呢?作者与读者心意相通,我刚刚发出这样的疑问,希望得到解说,下一章马上就到了“孙刘联盟”,孙及吴,是何等情况。

  重述典范如《孙刘联盟》,讲孙刘联盟,真是精彩的篇章。确实做到了纵论天下大势,对各方各人各事各策,看得清清楚楚,讲得也就头头是道。该篇当为典范。只看全篇每段的第一句,就能感受到作者文章做法。《游说江东》尤其值得拿出来细品。可惜篇幅所限,无法摘引来做例证。有心的读者可以读读看,王国猛的王氏语言如何?态度如何?史观如何?

  读史读书尤其是读小说,实际上是读人心、人性,既是解开谜底,也是讲解道理。读者之于作者,可以是知己,是指点迷津之老师,也可以是对手,明明白白指出作者的埋伏、设计、跟读者捉迷藏的小九九。王国猛将三国人物放在了一个一生的时空中,打碎了重组,重新还原人物的一生,赋予了新的视野和清晰的面貌。作为三国读者的我,也曾被故事、被热闹所吸引并迷失了的判断,终于被王著得以叫醒。

  这在某种意义上,呈现了评点、鉴赏、评论的意义——评论有什么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