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节目的叙事性表达
——评山东卫视建党百年电视栏目《寻声记》
栏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者:牛光夏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有没有一种声音,可以穿越时光?有没有一种旋律,令人念念不忘?山东广播电视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的重点专题节目《寻声记》循着可以穿越时光的声音,再次唱响那些令人难忘的旋律。节目以寻找为叙事模式,以建党百年以来山东各地具有典型性的歌谣和标志性声音为叙事的核心推动元素,通过新时代青年人的视角,去追寻声音背后的红色印迹和感人故事,对中国共产党党史进行青春化解读。

  《寻声记》是去年开播的融媒体城市音乐宣推节目《我的城我的歌》的第二季,今年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的31个“庆祝建党百年重点广播电视节目”之一,在沿续第一季以“声”破题的基础上,《寻声记》增加了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创新之处,以“追寻过往、致敬荣光”为主题,来寻找故事、改编歌曲。这档节目,具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寻”,包括“有线索的寻找”和“有方向的追寻”两个层面的意涵。《寻声记》每期设定四个寻声任务,任务由具有正能量、年轻派的党史专家发布,主持人王晓龙、张美琪和寻声歌手组成两支“寻声团”,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种通过“寻找”来铺陈情节、推动叙述的方法是很多经典文艺作品采用的叙事模式,是一种向未知寻求答案、具有悬念感的过程展示,如《寻找小糖人》《我的建筑师》 《寻找薇薇安·迈尔》等纪录片、《寻枪》《冷山》《现代启示录》等故事片、《最后一只豹子》《我的名字叫王村》等文学作品。它们或寻找人与事件的真相,或追寻精神层面的理想、真理、自由、民主等。这种寻找和追寻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亦是一个终极性的文化命题,它通过各种艺术审美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成为一个基本的母题模式。《寻声记》寻的是齐鲁大地上的红色故事和内蕴其中的红色精神,而这些故事和革命精神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展现的,如德州为无名烈士守墓45年的万金河、带领全家人挖地道送情报的常大娘,临沂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放弃优裕生活投身革命在大青山突围战中壮烈牺牲的女英雄辛锐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血肉丰满、立体鲜活起来。山东各地革命战争年代的感人故事和地域文化、特色产业也通过节目讲述传达出来,如东营地区商家连村民们的奋勇抗战和名震乡里的商家拳所代表的尚武文化,威海地区乳娘们以无私大爱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和当地的有机农业、船工号子等。

  其次是“声”,借声达人,以声动情。《寻声记》的寻声线索有的是革命时期当地极具标志性的声音,如第一期德州篇中“枣林里的枪声”“跨越3700公里的脚步声”“隐秘的打刀声”“革命母亲家的挖土声”,威海篇中“支前路上的车轮声”“硝烟中的摇篮曲”“马石山上的爆炸声”,有的是那个年代被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传唱的红色歌曲,如临沂篇中发布的寻声任务是“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解放军是咱的亲骨肉,鱼水难分一家人”“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它从《沂蒙山小调》《愿亲人早日养好伤》(1973年中央芭蕾舞团表演的芭蕾舞剧《沂蒙颂》的主题曲)《跟着共产党走》《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主题曲)四首有关沂蒙的经典歌曲中各抽出两句歌词作为线索,其他有“铁道游击队经常唱起的歌谣”“徂徕山上的快板声”等,循着具有历史感、年代感的声音,探寻声音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声音符号带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峥嵘岁月与那些可歌可泣的人与事,以此勾连起历史与当下时空,也带领观众步入山东地区我党艰苦卓绝、与人民水乳交融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寻声记》还别出心裁地邀请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担任“寻声串讲人”。评书是群众基础深厚的一种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在《寻声记》中,刘兰芳带有鲜明辨识度的评书式画外音在节目的开场和中间关键转折点出现。如临沂篇以刘兰芳独具韵味的“一句歌词,一个故事,一首歌曲,藏着一段历史,这歌声,会把他们最终指引到什么地方呢?”开场,威海篇的开头是“余音再叙,书接上回,《寻声记》又和您见面了,今天,寻声团来到了胶东革命的摇篮……”这些评书式开场白引领观众进入到节目的叙事中去,在两组寻声任务进行中间也适时穿插了评书中的“扣子”,即为了增强故事性、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卖关子”:“两队寻声人,谁是最后的胜利者?他们又会谱出什么样的歌曲呢?”这种富有民族性的曲艺形式的引入,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要素为节目增添了趣味性和个性色彩。每期节目的最后环节还设置了一个对传唱度较高的革命歌曲进行改编演唱的环节,主持人和嘉宾借由寻声之旅中所激发出来的灵感老歌新唱,在《大刀进行曲》《山东纵队进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国际歌》等经典红色歌曲中有机融合了国风、摇滚、说唱、情景剧、地方艺术元素等多种表现形式,更易于为当代青年接受和喜欢。

  最后是“记”,这表现在节目所呈现出的纪实感中。《寻声记》注重记录寻找声音的过程,纪实这一向未知取材的呈现方式天然地具有悬念和不确定性,会令观众产生期待心理;同时在过程中也展现了寻声青年对革命时期同为热血青年的英雄人物忠诚坚韧、无私奉献的真实感受,他们由衷的赞叹、内心的触动溢于言表。如临沂篇中镜头记录了主持人晓龙和歌手于毅来到辛锐当年受伤后藏身的山洞,晓龙钻进山洞亲身体验里面的逼窄与潮湿,摄影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观众们也通过这一纪实段落感同身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更好地领会了辛锐烈士当年为革命献身的牺牲精神。

  《寻声记》就是通过这样的创新性表达,巧用声音元素追寻红色记忆讲述红色故事,引领观众推开历史之门,找寻一段时光,聆听抗争的呐喊、热血的流淌、向前的铿锵和理想的绽放,从而阐释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核,阐发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在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各个城市的红色文化进行青春化、创新性的解读中致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荣光,在获得观众共情与共振的同时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体认,引导新时代的青年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了解党、热爱党、歌颂党、追随党。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签约艺术评论家)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