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与现代性:舞蹈创作的融合之美
作者:何海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舞蹈文化接捧民族传统之火种,在华夏大地点燃火苗,使经典舞蹈作品生生不息,见证了历史更迭和社会更替。舞蹈创作者担任着文化传承的责任,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创新舞蹈内容,丰富作品形式,使受众认可舞蹈文化,主动弘扬民族文化。本文将具体探讨舞蹈创作的融合路径,以期为有识之士提供一些参考。

  以现代方式诉说民族故事

  舞蹈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美学理念、思想情感等,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各民族劳动方式、区域风俗迥异,舞蹈风格也呈现出较大差异。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各具特色,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舞蹈文化,推动了舞蹈内容与形式的革新。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人们的思维意识发生转变。国与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我国与他国的文化往来更加频繁,现代化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话题,使舞蹈艺术也卷入到新的风暴之中。中国舞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舞蹈创作者从民族故事中取材,牢牢牵住了时代的衣襟。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交融下,舞蹈创作获得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舞蹈创作者的视野被打开,冲破了传统创作体制的束缚。无论是独舞创作、群舞创作还是双人舞创作,创作者都在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广泛运用西方现代舞技巧,使我国的舞蹈作品真正走入了国际。作为当代创作者,应该继承前人的衣钵,走向国际开拓视野,以现代方式诉说民族故事。第一,创作者应该坚持民族特色,善用现代技法。我国很多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孔雀》《碧波孔雀》等,通过形象塑造传递了孔雀的形态美感,进而丰富观者的视觉体验。《孔雀》这部作品展示了孔雀的静态美,场景灵动,营造了似真似幻的意境,舞台透着清丽,使观众体会到了舞蹈的寓意。作品朦胧的美感使无数观众心驰神往,如同进入创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不自觉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与神奇。 《碧波孔雀》以《孔雀》为基础,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动作元素,让舞者更具动态美,彰显了舞者的爆发力。舞者们翩翩起舞,体态多姿,尽显热情奔放。对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后者更多地融入了西方现代舞元素,使民族性与现代性紧密融合。第二,创作者应该根植民族之本,开拓创新发展。在当代审美取向的影响下,舞蹈创作面临诸多新变化,创作者需要根植民族之本,秉持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舞蹈作品的审美层次。我国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然盛行不衰,根本原因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当代舞蹈创作者应该绘制一幅蓝图,对外来文化持理性态度,在本民族风格之上融入现代技巧。比如,《哏哩》以傣族舞蹈元素为基石,但创作者故意设计了夸张的舞蹈动作,使舞者放松身体自由律动,让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滑稽特色,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草原女人》讲述的是草原故事,但主角却由强壮的蒙古男人变为豪爽的蒙古族女人,以女性视角再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体现了现代主义思潮,令观众叹为观止。

  以现代意识传承民族传统

  舞蹈具有即兴性特点,舞蹈创作者想要突出作品的即兴性,需要应用现代意识力求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将视线放远,让脚步变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增强民族自信心。以现代意识传承民族传统,需要舞蹈创作者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是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创作者不能将原生态的东西强硬搬到舞台上,而应该充分理解民族文化,在舞蹈内容中融入自己的创新性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作为舞蹈创作者必须应用现代舞蹈语汇传递社会的新面貌。很多创作者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并未在作品中阐释民族文化的内涵,以现代意识解读问题,导致作品缺乏感召力。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固守舞蹈文化的民族之根,突出作品的民族特色,融合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以《一把酸枣》为例,这部作品描绘了晋商的崛起之路,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身上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仅熔铸在晋商的血脉之中,而且浸润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舞蹈作品以晋商文化为题材,彰显了民族传统精神,展示了中华儿女的不屈气节。中国舞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中国本土化的硕果。中国舞蹈与民族历史同样深远,无论创作者处于何时何地,都需要继承传统,遵循中华民族的“守成精神”。在“守成”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民族传统内涵,寻找民族的历史烙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凝聚着族群情感,这种情感也成为中国舞蹈的人文底蕴,创作者可以从情感入手,在舞蹈创作中融入情感,继承传统。第二,应该深入民间生活。民风民俗对舞蹈产生重要影响,山川大河赋予了舞蹈作品最原始的素材,使作品呈现出强大的自然生命力。为了真正塑造经典作品,创作者应该对民间艺术进行采风,领悟中国舞蹈的真谛。一个创作者只有怀揣着执着的探索精神,对民间传统不懈探寻,才能真正找到中国舞蹈的根源。比如,戴爱莲是我国杰出的舞蹈家,她坚持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学习少数民族习俗,试图在舞蹈作品中引入新的素材。在路过大瑶山时,她了解到当地的瑶鼓文化,并创作少数民族舞蹈《瑶人之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传承民族传统的信念使戴爱莲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当代创作者应该学习前辈身上的优秀品质,追索文化传统,循着历史线索,让岁月引导自己前行。

  以现代精神挖掘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当代创作者应以现代精神挖掘民族文化。第一,应该立足本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对舞蹈创作造成冲击。部分创作者数典忘祖,脱离本土文化开展创作实践,导致作品脱离大众生活。舞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国人长期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之中,当代创作者应该回归民间,立足本土文化进行舞蹈创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创作者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上,对“自然舞蹈”展开研究。“自然舞蹈”是保留原始功能和形态的舞蹈种类,是民俗民风影响下的产物。这种舞蹈最能体现我国的民族特色,也能够体现某一区域的传统文化。当代“自然舞蹈”比较罕见,创作者可以研究之前的作品,考察原始生态风貌,了解不同地区的习俗文化。比如,《云南映象》具有“自然舞蹈”的原生态特征。创作者杨丽萍试图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心灵净土,在自然中与自我进行对话,演绎了一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创作者以现代精神挖掘民族文化,传递了自己想要保护民间文化的意愿,深化了作品的内蕴。这部作品重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人们保护自然,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让观众获取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第二,应该发扬民族文化。中国舞蹈浓缩了中华文化精神,舞蹈创作绝对不能脱离文化土壤,当代创作者必须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跃动永恒的生命力。民族文化内蕴颇丰,以时代精神挖掘古老文化,应该在现代表演中凝聚舞蹈的民族性,反映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民族文化处在时时发展之中,创作者应该结合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考察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提炼出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舞蹈语言。第三,应该促进文化融合。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的背景下,应该看到西方舞蹈文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且中国舞蹈文化与西方舞蹈文化存在相通之处。创作者在坚持民族性的同时,应该跨越中西促进文化融合,树立新的舞蹈创作理念,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并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使舞蹈作品创作走向创新发展。

  (作者系广西科技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