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瓠神话广泛流传于中国、日本、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地,其流传地域广,影响深刻。就中国国内而言,主要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河南、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以及苗族、瑶族、畲族、彝族、壮族、黎族、藏族等西南少数民族,东乡族、满族等西北、东北少数民族,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等。
盘瓠神话从汉代文献《风俗通义》起,大量史志以及志怪小说均有记载,其中记载较为完善、较早的为干宝的《搜神记》。盘瓠神话的情节单元丰富,故事类型大多将其归入“狗的传说”“义犬舍命救主人”等,但类型概括中又无法涵括其全部情节单元,从多变丰富的情节单元中所呈现的核心情节链为“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盘瓠神话在神话学中影响很大,但是相关研究却与其在中国神话学体系中的位置不相匹配。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登峰战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神话学研究团队关注到盘瓠神话,并在近年推出了“盘瓠神话研究丛书”,今年2月出版的《盘瓠神话研究学术史》是其中之一。该书对盘瓠神话研究作学术史梳理,以盘瓠神话为核心,作者将古代和现代民间文学视域中的盘瓠神话、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国内国外对于盘瓠神话研究的视角这三个具体的层面放在学术史中考量。整本书在体例上按照时间顺序,清晰地勾勒出盘瓠神话研究的发展脉络,最后关注国外对盘瓠神话研究的取向。通过对比以往国内研究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国内对文化持有者的文献研究力度缺失,未来的盘瓠神话研究需要向此倾斜。
在时间上,作者以20世纪初、1949年、新世纪为节点,将盘瓠神话研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结合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研究取向等因素综合考量不同时期盘瓠神话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
晚清之前,盘瓠神话的记载在不同种类的文献中价值取向有所差别。不同于《盘瓠神话资料汇编》对古籍按时代的分类模式,本书在时代基础上,按照史书、方志、文学作品、笔记、类书等体裁对记载盘瓠的古籍资料作出分类,这种分类的好处在于能够辨认出盘瓠神话在不同文类中的内涵属性,如史书中着重表现其历史真实;地方志书则突出明显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文学作品中的盘瓠一跃成为一种文学元素,其背后是盘瓠神话深入文人生活。此外,历史上围绕着盘瓠与盘古的争论一直存在,所以作者也对盘古的文本资料做了搜集,以期呈现文本区别。
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盘瓠神话被放在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中认识,科学的进化论成为政治的“进化论”,因此中国传统的时空上的“夷夏秩序”成为等级上的阶级之分,少数民族成为“落后” “未开化”民族的代名词。南方的民间文学进入中国新文学视野与图腾理论在国内也被广泛运用使得不少知识分子通过图腾认识盘瓠神话,学术史上被广泛引用的是钟敬文的《盘瓠神话的考察》,而在思想史上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是凌纯声的《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 。另外,作者还指出这一时期被以往学术史忽略掉的陈志良,与这种“发现”被遮蔽的人物所相反的是,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中,通俗化实践的学者的名字会越来越陌生,这正是作者在处理民间文学改编这一问题时想要引起学界关注的地方。
关于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实践问题,除了本书所关注的盘瓠神话文本改编以外,作者在其他地方也有对实践者肖甘牛、葛翠琳等人的讨论。20世纪初至80年代,盘瓠神话的通俗读物几乎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的“三套集成”的搜集工作虽然很大程度上保存了盘瓠神话资料,但它们并没有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这一时期进入民众视野的是囊括了盘瓠神话故事的通俗读物。观察这一时期的学术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盘瓠神话的通俗读物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这也是通俗化实践开始隐匿的时期,二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些矛盾。但实际上,通俗化实践的式微只是相对于民间文学学科而言,正如作者所说的,“研究领域的不关注,并不意味着这一形式就消失了”。相反的是,这种文艺实践在现当代文学中受到关注,这原本酝酿于民间文学运动中的文学实践却在本学科内不受重视,所以本书希冀借此呼吁学科内重新重视这一问题。
新世纪以来的盘瓠神话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与盘瓠神话密切相关的民俗仪式在“演述”视角中受到重视,学者们开始转向语境、过程、演述者等方向。此外,新世纪关于盘瓠的讨论离不开非遗,作者以浙江丽水文化传承人“传师学师”和湖南资兴茶坪瑶族“还盘王愿”两个非遗个案,分别讨论了非遗语境中较为特殊的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和非遗话语介入仪式以后给仪式本身所带来的改变。书中指出,知识水平较高的传承人对外展示非遗时,往往会用公共知识转述地方知识,地方知识呈现均质化现象,这与非遗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初衷相悖。至于“遗产化”“标准化”介入传统仪式所带来的仪式时间表,很大程度上分裂了信仰的元素。我们在看到非遗的巨大社会、经济、文化效益时,也应该对其改变原有文化样貌的地方作出反思并寻求解决方式,但这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
本书希冀从整体上关注盘瓠神话研究,所以视野不局限于古今,更统摄了中外的盘瓠神话研究。作者指出,有别于国内所关注的传统的汉文文献,国外的学者们更关注盘瓠神话的文化持有者的文献——《评皇券牒》,相关的研究也围绕此展开,主要有美国学者伊莱的《纪念祖先功绩:〈评皇券牒〉中的神话、基模与历史》,关注的是神话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竹村卓二的《瑶族的历史和文化——华南、东南亚山地民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利用《评皇券牒》把中国和东南亚的瑶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论述。西方学者关注民族文献的研究取向对我国的盘瓠神话及相关研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是未来盘瓠神话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
总的来说,《盘瓠神话研究学术史》全面地解决了盘瓠神话研究的学术史问题,旁涉到部分文本分析、资料搜集、语境研究等内容。全书基于详实的文本及口头资料、扎实的田野工作展开,较好地处理了传统和现代、文献与口传、国内与国外、个案与整体等学术史梳理问题,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对当时的研究状况作学术思考与总结。书中第二章的内容丰实了盘瓠文献资料,附录起到了盘瓠神话研究的工具书作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正如作者所说的,在处理具体的古代文献时,具体的溯源工作以及文本分析工作不够深入,因此成果不明显;另外,对于当下盘瓠神话的资源的转换如《盘瓠传奇》《过山榜之绝世瑶妃》等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