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应陕西音协主席尚飞林之邀,我于盛夏之时再次踏上神往的陕西。这些年,因工作与陕西音协多有交流,参与陕西音乐创作采风或民歌赛事评选,每到一处总能被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所撼动,站立于这片浸透着中华古文明的土地上,我不禁深深喟叹华夏文明之源远流长。
陕北“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古都榆林,黄土高原北部边陲被称为古之夏都的神木石峁遗址,黄河之滨道教圣地白云山,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南麓的大美佛坪,而农耕文化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则集聚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们生生不息的灵与肉、情与爱的悠远故事,辽阔而厚重,甜美又辛酸。这一次,我们到了陕西的东南门户商洛的洛南,寻访华夏汉字文化始祖仓颉造字之神奇轨迹,探闻中华古音律奠基者伶伦之黄钟大吕希声。
此行的目的地是陕西商洛市洛南县西南,坐落于绚烂花海之中的洛南音乐小镇。伶伦文化研究院是洛南县政府为挖掘中华历史文化内涵,根据上古时期乐官“伶伦制乐”的美好传说在小镇打造的陕西非遗音乐核心文化研究基地。
关于“伶伦制乐”,有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篇》,相传上古时期,黄帝举行庆典祭祀娱乐活动,时以棍棒、石器、皮鼓、瓦罐之类器物做乐,黄帝不满于此粗陋之器奏出的单调、嘈杂之声,遂命乐官伶伦制乐,伶伦在洛南呼伦山聆听凤凰之鸣,采竹管而奏,制定出了十二音律体系,完成了使命。中华文化中的五音十二律由此而来。
这当然是传说,但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我们也由此而知,为何中国的中古近古时期,宫廷之中掌管音律的官员被称为伶官,以乐为生的音乐人则称之为伶人,来历如此。
洛南的音乐小镇,就是根据“伶伦制乐”的传统文化打造而成的集音乐研学、美术创意、戏剧表演、康养度假、文化传媒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伶伦文化研究院依音乐小镇一侧山体而建,是陕西非遗音乐的内核与灵魂,尚飞林担任首任院长,研究院建成不久,前期还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中国音乐界百余名业内专家汇集于此,共启“伶伦寻根之旅”,就“伶伦制乐”的文化渊源与传承展开研讨,一时间引发乐界广泛兴趣与热议。
我们顺山势而下,参观了研究院的十二律堂和伶伦大殿。十二律堂两边摆放着象征伶伦研发铸造的十二口铜钟,依次敲击之,庄严正大之音萦绕大殿上空延绵不绝,高妙和谐,恍若时空穿越。
跨入伶伦大殿,瞬间就被眼前的伶伦塑像惊艳了,脑子里冒出陈寿的《三国志》里描写诸葛亮形象“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八个字来。伶伦塑像端坐于大殿中央深处,手持乐器专注吹奏,左右是一对颀长貌美的少男少女沉醉和乐,伶伦虽是坐像,却能一眼分辨出这个俊美男人伟岸身躯的标准比例,对比之前看到描绘传说中拥有四只眼睛的字圣仓颉的奇异容貌,真心感叹雕塑设计者对音乐家的气质与形象入心入脑的美好理念。
当地相关研究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伶伦制乐”与洛南之间的历史渊源,我们也由此对“伶伦制乐”的文化起源和历史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古至今,音律在人类世界乃至动物世界中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朝统治者周公创造发明出礼乐制度,由此使国家得到有效治理,进而造就了周王朝的鼎盛。“礼”将人分三六九等,“乐”则调和解决了其间的阶级矛盾。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保证和谐。这样一套精心设计,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也以此足见周朝时期民族心智的成熟。到了春秋晚期,各诸侯国群起争霸,导致礼坏乐崩社会巨变,一时间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为了救人民于水火,各社会贤达纷纷提出各自的救国之策进而形成了百家争鸣,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指出的治国之路,则是恢复礼乐制度回到周朝。以此可见,礼乐制度不仅是产生诸子百家的重要原因,也是后来形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深刻地影响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直至今天。不可不叹,周公何等地深究了音律的社会属性,才将“乐”的功用上升至如此地位。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沛的今天,音乐用于庆祝、祭祀、娱乐的功能丝毫未变,通过各种乐律,完成重要的国际间礼尚往来或崇高盛大的国家典礼,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程序,而不同阶层的人群在各自高低不等的物质欲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亦愈加丰富多元,音乐已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临走,我向这位中国古代乐圣庄重行礼,我向他念叨了即将要做的大事。结束旅程返回海南一周后,我们辛苦一年创排的重大音乐创作项目即举行了盛大演出,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这当然是事在人为,却又在想,这其中是否也有着某种未知的神奇伟力。
此番巡礼,不禁深深地感慨伶伦文化之传承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多么富含意义,这是中华历史传统文化中多么绚烂的一抹亮色。也衷心祝愿洛南音乐小镇依托秦岭优美生态,在伶伦文化内核的加持下,集中优势资源,优化战略定位,实现建造者的美好宏愿,使伶伦文化在中华文化日益多彩丰富的今天,发挥出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与作用。
(作者系海南省文联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