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的雕塑正在逐步进化
作者:宋伟光 梁志钦  来源:中国艺术报

  许鸿飞参加“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展出他的雕塑作品《西岛女民兵》。

  许鸿飞的艺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节点上,应当对他的艺术探索过程做一个回顾和总结。我们不能单一地把许鸿飞的艺术等同于他的“肥女” ,并用“肥女”散发出的欢乐、幽默等艺术趣味局限了他艺术的魅力。我们应该要有历史的眼光,从时间的维度对他的艺术进行梳理,继而勾勒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许鸿飞艺术形象。

  学院背景:苏派和法系

  首先,许鸿飞的艺术是有学院背景的,这一因素奠定了他扎实的造型功底。因为他毕业于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广州美院。广州美院的艺术水准是具有代表性的,从这里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雕塑家,他们也都进入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许鸿飞有今天的成就与学院背景不可分割,但他并没有局限在学院背景中来走学院体系,而是另开门路、另辟蹊径,建立了自己的视觉逻辑系统和视觉识别符号,这一点特别重要。

  在读书时期,许鸿飞作为学生,要对于雕塑的本体语言,诸如体量、空间、造型、结构、解剖、触感以及塑造等方面做基本而系统的训练。那个时期的作品是带有明显的学院痕迹的,这反映出他学生时代对造型感知的一种体会和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他有很强的塑造能力。

  回顾中国的美术教育历程,其背景主要受苏俄体系和法式体系影响,简称苏派和法系。广州美院既有法系,也有苏派,是把两种塑造方法合为一体的,而且还带有本土性。所以说,这一代人很了不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许鸿飞就是其中之一,他有这种强劲的塑造能力之后,在艺术造型上便收放自如。

许鸿飞雕塑《西岛女民兵》在国博展出。

  户外雕塑介入公共意识

  许鸿飞从学校毕业直接步入社会,从此便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在这一时期,他开始探寻艺术语言、介入公共意识,作品逐渐进入了公共空间。我们知道,雕塑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室内架上雕塑,另一个则是公共空间雕塑,也叫户外雕塑。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空间最关键的三个字就是公共性。进入公共空间必须要体现艺术的公共性和在地性。它必须跟地域、文脉、文化以及政府职能和民众的识别度,产生关联,这才叫公共艺术。

  恰逢改革开放的需要,许鸿飞步入社会后首先介入的是户外雕塑领域。他把自己的架上雕塑的塑造能力扩展到户外,早期做了好多公共艺术。尽管不少公共艺术是作为城市规划需要去做的,但有些地方,则在公共性当中融入了个人的艺术情怀,比如广州大剧院旁边的“大花生”雕塑就是一例。

  在中国,公共艺术,是一股浪潮,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区域改造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态。所以,这个时期好多艺术家,包括很多雕塑家,都介入到公共艺术这个领域当中。他们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回顾许鸿飞在公共艺术和室内架上雕塑之间的磨合探索期,这可以理解为“肥女”系列诞生的前夕。实际上,他在这个阶段,并未意识到以“肥”为主题,他仍然处于在学院体系里摸索个人语言风格的阶段,“肥”和“瘦”还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塑造得出彩是他这个阶段思考的问题。

落雨大(雕塑) 许鸿飞

  思想飞跃“肥”的萌动情绪

  可以说,从这个阶段发展到后来的“肥”系列,这种转化是艺术思想的飞跃。他意识到按照学院体系走下去,只能是墨守成规。他需要自己的表现语言。所以,他逐渐摸索着产生了以“肥”的悠然之姿作为借代他生活态度的萌动情绪的艺术形象。

  辩证地分析他的这个艺术态度的转变,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他转变的内因,是他内心世界要冲破学院体系羁绊的艺术理想;外因是黄永玉先生的提点。

  黄永玉一开始点评他的“肥女”雕塑,认为做得还不够放开,还显拘谨。对此,黄永玉甚至偶尔还会亲自将“肥女”小动一下,这样掐一下、那样捏一下,眼睛捏得眯一点,胸脯再往外推得高一点……

  许鸿飞的“肥女”形象,一开始五官都做得比较聚集,几乎仅仅是为了肥而做肥,这样,其艺术符号还不够突出,或者说仅仅是对肥的一种“初恋”。慢慢地,许鸿飞便从“肥”的语言当中找到了自我,他本人很瘦,跟肥没有关系,但是他用肥来表达什么?表达一种情绪,情绪中都含有什么?对此,过去我就总结为:快乐、幽默、放松,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情绪,因此也就变为了全人类共通的符号。

  “肥女”所释放出的快乐和幽默的气息,聚合成一种共通的信息。大家可以看不懂,但看了之后愉悦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他紧紧抓住、紧紧扣住这一点,因此,就把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发展为自己的艺术符号,这是他的第二阶段。

九天九夜(雕塑) 许鸿飞

  生活“肥女”令人共情共感、具有典型性和对话性

  第三阶段,许鸿飞开始继续深入挖掘“肥女”的艺术感染力。他开始把“肥女”当成一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她可以是运动员,可以是音乐家,可以是正在带孩子的母亲,也可以是靓丽的时髦女郎。总的来说,“肥女”具有令人共情共感、具有典型性和对话性。因为许鸿飞把“肥女”进行了平民化处理,通过她的状态来解读对世界以及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平民化社会和平民化表达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这一点来看,许鸿飞抓住了幽默、欢乐或者放松这种再日常不过的情绪点,并用平民化的表现手段来对他的作品进行叙述和塑造以及传播,这也是他的雕塑能引起大家共鸣和认知的原因,同时也是他的雕塑能走向世界的原因。

  许鸿飞与时俱进,他关注更多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比如他从去年开始的“艺术持续介入乡村”,我们会看到,目前的公共艺术已经从城市广场和纪念碑形态转化为民众对它的解读和拥抱。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切入时代的气氛,能够介入社区,介入广场,介入公园甚至走进学校,这些都是这种因素所起的作用。

  文化建设浪漫与现实主义之间的“交通”

  最后,作为评论家,给许鸿飞提一些建议,他可以进一步通过以下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艺术:第一条依然沿着“肥女”固有方式进行创作,探索出属于全人类的共通符号而加以更广远的发展,就是把“肥女”平民化进行到底。比方说“肥女”买菜、“肥女”送小孩上学、 “肥女”搓麻将等等。这样,“肥女”形象更加落地,就是说不要仅仅使“肥女”艺术化地呈现,还要把“肥女”当成自己家人,当成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活生生的人。

  建议与达利的作品进行一个对话,办一场展览,达利的作品是现实与梦幻的,而许鸿飞的作品进一步扩大现实性,也即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一点跟达利在无形中有了一个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坚持对国家重大题材进一步关注、进一步刻画,创作出更多紧扣历史,紧跟时代的深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