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时代鼓手”的诗人田间与芜湖有哪些渊源?大江护商队对以芜湖市为中心的皖南抗日战争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日前,安徽省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第八批课题正式开题。
本次由芜湖市文联牵头,各县区和相关单位申报的课题,主要围绕芜湖市近现代以来发生的有影响的红色事迹和涌现出的著名人物,内容包括《诗人田间革命生涯与他的诗歌创作》《大江护商队成立与发展史考》《和平解放芜湖第一桥——老浮桥》《芜湖近现代报业的革命影响》《中共芜湖特别支部创立及活动开展》《辛亥革命中的潘赞化与张玉良》《新四军第七师白茆成立史实考》等。芜湖市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课题中有不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的课题研究者就是事件亲历者的后代。梳理好这部分文化历史,对进一步展现芜湖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的地位,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因此本批课题研究主要围绕的是芜湖本土的红色文化和历史革命事件。”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祥介绍,第八批课题是依据“有新意、有根据”的标准,从各县区申报的20多个课题中遴选出来的。其中一些课题虽然以前也曾有过研究,但存在着学术性不强、缺乏史料价值的问题。同时,随着区划调整,芜湖红色文化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充实和丰富,也亟待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据了解,在本批课题中,不少都很有创新性。“研究田间的著作、论文很多,研究的视角也较广,但对田间少年时代的经历尤其是田间在芜湖求学的情况都没有涉及,这次课题研究将首次披露田间在芜湖的生活、学习情况。”《诗人田间革命生涯与他的诗歌创作》课题的主撰稿人童毅之介绍,作为出生、成长于芜湖的现代诗人田间,其一生都紧跟着共产党,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更应该对田间的革命生涯和诗歌创作进行梳理和研究,将其生平和创作特色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新时代的诗歌提供借鉴。“除了广泛、系统地收集整理田间的诗、文及评析文献资料,对田间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外,我们还将尽力对与田间有交集的人物包括其夫人与子女的采访,更大限度地取得第一手资料,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
皖江地区,素有“安徽粮仓”之称,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大江护商队成立与发展史考》主撰稿人芮进西介绍,皖江地区是沦陷区通往大后方的一条重要通道,抗日战争时期物资由芜湖经由无为汤家沟的皖中地区,进入大别山,再经河南第五战区到大后方。为了确保我军物资供应和长江两岸秘密交通线的畅通,1943年初,大江护商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支新四军地下武装组织。“大江护商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我军物资供应和流通,并在长江上征收商船的税费并将商船护送过我军控制区,同时还通过长江交通线收集情报和保护特工人员通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存在为皖江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开展经济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将结合史籍、方志、文集笔记、今人研究成果等大量资料,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皖江根据地武装护商进行深入的研究,力争还原一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抗日战争的英雄队伍——大江护商队”。
据了解,近年来,芜湖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一直致力于本土文化的挖掘。自研究会成立以来,已经对包括《鸠兹文化探析》《无湖长印》《草船借箭》《李白诗缘芜湖》《石圣米芾》《张孝祥后裔村》《中江书院》,以及《戴安澜与芜湖》《渡江第一船》等古代和近现代80多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会秉承着“历史为现实服务,文化为经济服务”的宗旨,为各地尤其是乡镇的文化旅游事业、美好乡村建设等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