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春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
舞剧《到那时》的时空跨度,是一种对人性的深沉凝视,这个作品也凝视我们。作品在其当代性的转向上,从单一的地域性呈现走向了探索时代的精神底色。“浪潮”舞蹈,以间离性的结构方式,构建了自省、内在的视觉景观。群舞川流不息,从平稳到越来越汹涌的浪潮模拟,又闪现着人潮奔涌中的个体悲欢。虽然动作基调是特别亢奋与跃进的,但是用力方式又是以腹部为核心的,那种类似抽搐的动作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人们在历史中改变的阵痛。这组不断变化的动作主题成为了旁观者的陈述,从线性结构抽离出来,来完成其应该有的隐喻功能:个体命运和群体的境遇,家国和时代之间的冲突、碰撞与恒久共生。
舞剧《到那时》是一场生命的征程与和解,这一征程正像我们每个人在时代里应该去完成的使命,这成为了主人公的生命语境。而舞剧的叙事核心还是父子的和解。父子之间的隔阂与伤口,是历史进程中带来的人性两难。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整个舞剧提出的问题,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如何跟上?到结尾的时候,我感受到的“到那时”不仅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富足了,经济富足了,我们的精神也应该更富足。所以《到那时》应该是我们和自己达成一种和解的过程,是如何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的“那时” 。希望《到那时》能成为现实主义舞剧的“纪念碑”。
慕羽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舞剧《到那时》的编剧唐凌、总编导佟睿睿,是我非常钦佩的两位艺术家,她们每一次的创作都有专业审美方面的突破以及人性关怀深度的开掘。佟睿睿的《记忆深处》注重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共融,讨论的是中国记忆和人类记忆,她担任总编导的《到那时》则实现了舞剧意象“人民性”和“人性”的统一。一方面,这不只是中国南方一个家庭的故事,编剧唐凌用“上帝视角”对剧中主要人物进行了高度提炼,“父亲”们、“母亲”们、 “儿子”们、“女儿”们,他们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所有中国人身份的缩影。另一方面,艺术必然要表现具体的人,这又是一个真实具体的父子冲突与和解的故事,具有真实人性的人物才能与观众共情。
另外,具有当代审美的舞剧早已不同于“不说话的话剧” ,它所独具的身体叙事、空间叙事和视觉叙事有着独特的审美,尤其要以“非哑剧化”的身体话语叙述为本质特征。佟睿睿在《到那时》中,将“小情节”缝合进“大情节”中,“小情节”意象由具体人物的生活流和情感流构成,“大情节”的人民性浪潮意象则由时光流、意象流汇聚。可以说,《到那时》体现出中国“新现实主义”和“新主流”舞剧的特色。
期待《到那时》能进一步修改,在戏剧情境整体听觉和视觉氛围营造上,实现具象写实与简约抽象的共融,以及人物关系细节上的缝合。
王 欣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舞剧《到那时》表现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精准定位,以恢弘的气势、壮阔的时代画卷展现舞蹈艺术创作追求的高度,做出了大时代作品,体现出国家院团的格局、实力和气魄。
《到那时》通过讲述父子二人的命运故事,展开了一幅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每一幕都能触动不同年代人的共鸣并引发共情,把个人的命运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让个人的命运走向和时代的嬗变丝丝相扣,从而折射出时代的背景特征和厚重内涵。很多看这部舞剧的人都会觉得这是自己的戏,是在回忆和复现自己。剧中表现的慷慨激昂、悲欢离合承载了每个中国人的真实感受。
佟睿睿作为舞蹈界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有不俗表现的优秀编导之一,以高度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将数个不同层面的人物事件凝练于一体。通过与团队三年的精心打磨,《到那时》做出了诸多艺术突破和大胆尝试。这部剧最成功也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每一幕“浪潮”的群舞,或是反映时代,或是反映人心,以不同的质感层层推进,贯穿始终。在“浪潮”中,既有人心所向的时代大潮,又有每个浪花的拼搏,既与情节的表述紧密相关,又描画出每一幕整体的意象。后浪推动着前浪,歌颂伟大的创业者,致敬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