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者须发扬“三牛”精神
栏目:视线
作者:彭庆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习近平总书记以“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号召,激励全国全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作为新时代的书法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不负嘱托,以“三牛”精神进行自我内省、自我激励、自我修炼,以成就自我。

  “孺子牛”源于《左传·哀公六年》中的一个典故,原意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鲁迅《自嘲》中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喻比那些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发扬“孺子牛”精神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孺子牛”精神落实到书者身上,就是认真踏实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境界,以创作出有着人文品格和时代人文关怀的书画精品,体现时代的文化积累,彰显艺术品质中的文化价值。并能秉持敬天爱人的信念,以淡定之心、悲悯之思、忧患之思,身体力行来回报社会、关爱大众,以此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提高自己的家国情怀。

  “拓荒牛”意味着勤勉进取、创新发展的精神,在继承前人事业的基础上更上层楼。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和发展,书法艺术也同样需要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变则其久”,强调的就是艺术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动力、创作活力的持续迸发,精品力作就难以迸发涌现。于书者而言,发扬“拓荒牛”精神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够具备执着而大胆的创新精神,这样才会使自己的书法作品在共性的基础上具备风格的个性化。王献之“劝父改体”以及他变其父字字独立、互不相属的小草为字字勾连、龙飞凤舞的“一笔书”大草,有力体现了其主动创新的精神。当然,创新是水到渠成之事,而非书者想当然的发挥和创造,不能一蹴而就。创新更不是对传统进行颠覆后的突变,这种“创新”可以说是恶搞,得不到业界乃至大众的认可,自是没有生命力的。真正的创新是基于“守正”的使命要求,艺术识见和时代担当的驱使,这才是真正“拓荒牛”精神的体现。而那种心血来潮式的猎奇或赶时髦,近于恶搞的“创新”则是“小老牛”“小赖牛”,甚至是“疯牛”的野狐禅。

  臧克家《老黄牛》诗云:“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赞扬了老黄牛不怕艰苦,勤奋惜时,自觉奋进的精神。发扬“老黄牛”精神的人往往能够成功,这个“功”的产生只有靠勤学苦练。纵观书法史,不乏勤学苦练、勤苦治学的人:虞世南勤于学书,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学;黄庭坚少时夜读《春秋》,喜而不寐,睡而复起;杨维桢少时其父为促其用功,在铁崖山筑楼,其于楼中苦读,五年不下楼;王宠学书刻苦专精,曾在石湖读书习字二十年,非探亲不进城。不难看出,这些书法家都具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精神。苏轼《晁错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成就大事必须要有坚强的定力、毅力、耐力,老黄牛精神就有着这样的内涵。言恭达先生说:“人生最苦的,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责任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精英者‘艺术的自觉’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责任正是“老黄牛”精神的一种,书者要像老黄牛一样,不骄躁、不炒作、不浮俗、不功利,以一种积极、明达、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感悟一切,扬鞭奋蹄,埋头苦干,自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奉献给人民。

  新时代的书者不是脱离群众的“圈养牛”,要努力当好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真正发扬了“三牛”精神,也就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要求:“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