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应立足乡村实际
栏目:乡村振兴进行时
作者:潘鲁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义是面向大众的公益的,我们要重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乡村文化基础和民生需求出发做好服务。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避免三种问题:一是避免服务上对接需求不够,导致资源浪费;二是避免服务投入“硬件化”,价值引领不够、“软实力”不强;三是避免服务内容“单一化”“简单化”,没能充分带动生产、发展生活,服务深度不够的问题。

  就此,要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如何充分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之前,我们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倾向主要是“送文化下乡”,因为在工业化、城市化时代,乡村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落后”。以城市文化去同化和改造乡村,会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乡村本来的文化基础、文化资源、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有自身体系,不能简单用城市文化改造乡村文化。乡村振兴,需要激活内动力,文化服务不只是“送文化”,还要修复和培育乡村自身的文化动力和生产力。充分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是重要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何避免服务与需求脱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对接村民需求,文化服务不只是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乡村群众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应该有针对性地充分了解、做好研究,讲究服务的特色化和精准化,注重服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百姓生活无小事,比如民俗是乡村文化的传统,怎么对待,既是学术问题又是社会现实问题,也是乡村文化的重大问题之一,引导很重要。再比如,既要注重发掘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样式,也要关注农村人口素质的历史性变化,使服务的样式接地气、不隔膜,服务的内容入脑入心、感受得到、用得上,使服务的投入不浪费,无论是增强乡村生活的幸福感,还是指导生产生活实践,都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如何充分实现文化服务的作用?公共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首先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特别是在城乡差别较为突出、乡村曾一度面临“空心化”的形势下,修复和建设乡村的精神文化系统,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提供足够的存在感、幸福感和认同感,具有必要性。在乡村公共凝聚力相对弱化的形势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道德高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体验经济背景下,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富民,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要立足乡村实际,把握特色和需求,因地制宜,发挥深层次带动作用。

  服务内容要切题,用好乡土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首先是一种软件服务,要以内容为重点,提升针对性和质量水平。比如,农家书屋初衷是好的,但从全国范围看应该因地制宜;其实很多地方,乡村小戏、民族手工艺备受群众喜爱。只有老百姓喜欢,文化服务才对味儿;也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受众、有需求,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要因地制宜,把乡村里有历史根基、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用好盘活,服务到村民的心坎里。

  服务形式要生动,扎根乡村生产生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关注群众需求,讲“乡村”品格,有民间趣味,有乡土感情。比如,在农村,锣鼓一响、村喇叭一广播,快板评书的政策宣讲、歌舞戏曲的正能量传播,能聚齐全村老幼,笑语欢声间达成共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很重要。文化产品配置应由过去的自上而下统一配置,改为丰富多彩的自主选择。

  价值引领要明确,重视道德高地建设。文化在于培根铸魂,文化服务要有价值引领。传统乡村剪纸“图中有图”,年画“画中有戏”,农民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对于引导百姓关注时事,弘扬真善美,具有影响力。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道德高地建设,提升乡村文化品格,振兴乡风文明。

  公共纽带很关键,建设乡村文化共同体。一段时期以来,乡村社会的联系趋于松散,农民间的合作减少。乡村要振兴离不开凝聚力,公共文化服务是重要抓手。开展地方特色文艺活动、良俗仪式,使人们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有助于重建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和共同体,要致力于提升文化凝聚力。

  培养领军人才,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文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队伍培养和建设非常重要。比如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培养的基层文化骨干,在民间文艺、乡村文化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持续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汲取经验,持续培养基层骨干,有助于提升文化发展的内动力。

  突出村民主体,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服务不仅是给予,更是培育;村民不只是文化的接受者,还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乡村文艺是大众的文艺,村民主动参与、自发创作,更有乡土内涵,容易产生共鸣,激发认同。汲取民间文化繁荣的历史经验,借鉴互联网时代的众创、共享机制,培育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很重要。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乡村文化生产。乡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手工艺、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产品等切实可行。从文化资源保护、特色人才培养、合作组织培育、文创设计等方面进行帮扶,将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文化富民,促进民族交融,带动农村文化和经济发展,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简而言之就是这“七个重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内容上,入脑入心很重要;形式上,接地气很重要;在内涵上,价值引领很重要;在作用上,文化凝聚很重要;在机制上,领军人才和村民主体很重要;在影响上,老百姓得到实惠很重要;在辐射带动上,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很重要。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