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物基础研究是文物“活”起来的第一步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卢永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物“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文物以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契合都市人的心态,吸引年轻人主动去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文物的精神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舞蹈《唐宫夜宴》可以说是文物“活”起来的最佳例证。

  《唐宫夜宴》观赏性强,主创在编舞上做足了功课,下足了功夫,只有充分了解其艺术特征,才能展现出唐朝的风华绝代。比如,让演员口含棉花、身穿塞着海绵的连体衣,以表现唐俑的丰腴之美。她找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标志、风格特征,并用舞蹈轻松、诙谐的语汇,再现了唐代盛景。特别是随后河南博物院举办的“元宵奇妙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郑州的地标建筑和本地出土的国宝重器串联起来。这种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在一定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把古代的艺术符号用现代的艺术手段展现出来,从而被大众喜爱。

  近年来,文博类综艺节目迎来了大爆发,触角从纪录片延伸至综艺节目。一些相关讨论提到了文博类综艺节目进入公众视野。其中,有的节目邀请明星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虽然少数守护者与文物没有太大关联性,联系较牵强,却也可看出编导的良苦用心。

  让文物更好地“活”起来,应分几步走:首先,博物馆研究人员要加强对文物的基础研究,把文物的内涵、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研究透彻。其次,打破行业壁垒,通过各种跨界联动,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找到历史与当下的共通点,让文物“活”起来,唤醒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共鸣。作为文博工作者,尊重历史、尊重文物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做好本职工作,把文物的历史渊源与精神内涵、艺术精髓与表现形式的关系研究透、研究好,综合地表达出来。

  事实上,博物馆、美术馆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促使历史与当代的衔接与碰撞,把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秀的传统文化,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近距离地展现给观众,以更好的观展体验,激发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这是文博工作者应该努力去做的。

  利用影视媒体媒介的文物类综艺节目,只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方式。除此以外,现今还有短视频、小剧场等其他途径,《唐宫夜宴》就是以舞蹈形式来表达的。在博物馆、美术馆,通过公共教育、展览,讲述文物故事,也可以让文物“活”起来。除了吸引观众走进场馆里来,我们还可以主动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学校,举办多种多样的展览和活动,这也是一种路径。

(卢永琇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