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日重载铁路跨沂河(南麻镇) 王文平 摄
最近,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迎来了喜事:G341胶海线南崔立交桥辅道修建完毕迎来通行。这标志着沂源县第一座立交桥正式通车。一直以来用镜头关注沂源风貌的摄影家王文平难掩内心的兴奋。
沂源县处于沂蒙山区,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县、山区农业县, 2020年被山东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被山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沂源县的各级扶贫干部以决战决胜的勇气、舍我其谁的担当,为老区脱贫提供了鲜活可信的“沂源样本” 。
伴随着沂源县的脱贫攻坚历程,王文平的镜头从县城到乡村忙碌着,他拍摄下高楼林立的沂源新风貌、环境优美的城中湖和水景公园等。“过去,县城外都是荒地,现在住宅拔地而起;过去,到处是残破的水渠,现在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居民能够在整洁有序的环境中生活,也形成了更加良好的卫生习惯。 ”王文平说。
王文平出生于辽宁大连,就读的中学在山东省章丘县。他没有上过大学, 1980年到沂源,顶替父亲在山东沂蒙新华制药厂(现在的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水针车间当工人,一干就是8年。工作期间,他自费在鸭绿江文学创作函授学院学习结业。“那时的沂源县城就跟一个大农村差不多,满大街找不到几辆自行车。我16岁时进厂当学徒,每月工资28元,参加工作的第3年,工资涨到每月36元,我步行去离工厂3公里外的县城照相馆买回了平生第一台照相机——海鸥4 B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从那以后,王文平的摄影就和乡村结缘。
在摸索摄影之初,王文平喜欢以农村的房屋、场园、农具等一切典型的带有农村标识的物件作为背景拍肖像照。“我的模特主要是工厂的女性工友。 ”王文平笑道。他从照相馆买回显影粉、定影粉做成显影、定影液,在宿舍里印照片,然后免费赠送给女工友。“她们有时也会说一句,照的还行。 ” 1989年9月,由于工作调整,王文平在供销科当上了业务员,于是开始全国跑业务,出差中他总是带着相机,有空闲时间就拍拍祖国的名山大川,还有各地民俗,比如广西那坡县黑衣壮、贵州石千县舞龙和云南的红土地、梯田、油菜花,还有福建霞浦的最美光芒……
“由于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吧,我一直是对农村的一切怀有非常特殊的感情和兴趣。 ”王文平回忆道, 20年前,他曾去一个距离县城20多里的安乐村拍照,看见一位老人家在自家院子里用黄泥糊炉子,原来老人的儿子、媳妇都是先天性智障,老人家需要料理所有家务。当时,他拍了很多老人家劳作的照片。一年后,当他拿着照片再次来到老人家门口,才知老人在不小心摔倒后去世了。王文平手里拿着老人家的照片,胸前挂着相机,哭了。“从那时起,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摄影,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和出色的技能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 ”后来,他报名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学习班。
在系统深入地学习了摄影艺术之后,王文平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乡村摄影中。村里村外,他与村民亲切攀谈,让自己的拍摄与村民的生活更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他说:“村头的环境变化、村民服装的变化、乘车出门人员的结构等,都表现着时代的变化。 ”在他的组照《村头景象》中,有等车出行的年轻人、天真烂漫的儿童、打乒乓球的快乐老人…… “我开车经过县城的某个路口时,经常会看见三五个老人站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他们就那样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和车,一站就是大半个上午。 ”有一次,王文平停下车问:“老人家,你们站在这里干什么呀?是要过马路吗? ”有老人回答:“不过马路,没有事儿,就是想在村头站站。 ”原来,这个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曾经就是他们的村头,这里寄托着老人们的乡情、乡愁。
在高铁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沂源人一生却没有见过火车。2015年1月13日晚上7时许,瓦日铁路建成后的首列重载列车55003次货运列车通过沂源站。那一刻对于沂源人来说是无比兴奋的,因为这改写了沂源没有铁路的历史。从那时起,王文平开始有了拍摄瓦日铁路的想法:“我想,有了祖国的繁荣强大,有了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才有了对沂源人来说意义如此重大的瓦日铁路。沂源是沂河的源头。我拍摄瓦日铁路横跨沂河,想表达沂源县在祖国新的大好形势下与时俱进,各行各业跨越式发展。这条铁路跨河流穿重山,有着一路向前、势不可挡的气势。我希望传达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老区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惧险阻、奋勇向前的精神。 ”王文平说。
在沂源生活了40余年,王文平看着这片土地上的点滴变化,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沂源在他心里都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早于周口店猿人更早的沂源猿人生活的印记,这里是牛郎织女美好爱情的发祥地,这里山美水秀、气候宜人,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王文平说,今后他仍然会继续专注纪实摄影,用手中的相机为时代留影、为城市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