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演剧中人、学剧中精神

王明义(河南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

  “忠孝节义”四部曲是豫剧艺术新的里程碑。这四部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李树建完成其中的转换,这正是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这个转换他下了几十年的工夫。“忠孝节义”在艺术之外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李树建主演这四部曲,扮演剧中人、学习剧中精神,把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他唱忠就学忠、唱义就做义、唱节就保守自己的气节。他关注民情,唱遍了河南的偏僻农村、小企业、小社区,唱遍了中国的边疆哨所。他能唱成功正是因为他带着感情,感情到位,不是假的。

用豫剧名片讲好黄河故事

李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

  此次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的广泛关注,演出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演出中观众热烈的掌声给了演职人员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作为河南豫剧界的一名老兵,今年58岁的李树建演了46年的戏,在艺术上知难而进,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持中守正,固本求新,历经艰辛付出,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忠孝节义”四部曲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彰显了文化自信,用豫剧这张文化名片传播了河南人用心讲好黄河故事的爱国情怀。

能力功力兼有的人物塑造

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

  《义薄云天》是用传统戏曲的形式来表现三国故事。李树建演得大气,刚开始给我的感觉是像关羽,演到最后我觉得就是关羽。李树建说他在演出时很紧张,但我感觉很自如,为什么?这是演员表演心理的反差。作为一个名演员,你可能有塑造人物的能力,但是你不一定有塑造人物的功力,李树建能力和功力兼而有之,感觉表演还是很松弛的。

“亮剑”精神是戏曲的一笔财富

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

  “忠孝节义”四部曲立足地域文化,充满了浓郁的豫剧风格、中原文化风格,依托剧种,发挥特色,以戏推角、以角托戏,四部曲提升拓宽了该剧种的表演艺术,发展了这个剧种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在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的统领推动下,通过中国豫剧节、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会、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以及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开展的多个公益活动,让豫剧在全国戏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在李树建身上,有一种“滚石上山敢为人先”的“亮剑”精神,这是李树建带给豫剧乃至中国戏曲的一笔财富。

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思想品质

仲呈祥(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历史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李树建思想上与时俱进,以可贵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敏锐地感受到了豫剧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他与著名编剧陈涌泉精心改编创作了以颂“忠”为旨的《程婴救孤》 ,成功塑造了豫剧舞台上的“忠魂”形象程婴。之后,他又一发而不可止地扣紧“孝、节、义”主旨,精心改编创作了《清风亭上》 《苏武牧羊》 《义薄云天》 ,成功地在豫剧舞台上塑造了倡“孝”的张元秀、歌“节”的苏武、赞“义”的关羽形象。这种以近20年不懈努力终成四部曲,完整地以豫剧审美形式艺术诠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忠孝节义”的实践,不正是源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吗?不正是迸发出这位豫剧人的思想气质吗?一流的戏曲领域领军人物都应当兼具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思想品质。

扎根传统的现代演绎

崔伟(中国剧协秘书长)

  “忠孝节义”四部曲“打包”进京演出,展示了李树建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原戏剧的新面貌。李树建是当代艺术家中非常有时代责任感的一位演员,他生在农村、长在基层,有一种纯朴的人生理念。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扬不是概念化、表面化的,而是他的人生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表达,所以在他的戏中看到的不是空的思想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在中国传统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现代感的“忠孝节义” 。李树建扎根本土文化、扎根豫剧精神,在此基础上又有时代追求。他的戏可看性非常强,有比较浓的技巧性,同时又有艺术家独特的追求和风范。

文听有韵武看过瘾

凌金玉(北方昆曲剧院原书记)

  “忠孝节义”四部曲都是在坚持守正创新理念的前提下,做到了既坚守豫剧和戏曲的传统表现,又在创作展现上运用了新的手段。 《义薄云天》是一部豫剧舞台上原创的文听有韵、武看过瘾的文武兼备的好戏。李树建在将近花甲之年塑造文武兼备的关公形象,此中付出可想而知,令人钦佩。历经打磨,相信《义薄云天》一定会成为经典的保留剧目。

铸就戏曲生态的绿水青山

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从构建戏曲生态方面来看,“忠孝节义”四部曲是李树建个人的四部曲,也是豫剧的四部曲,可以放在整个戏曲的范围来考量它的意义。这样一个戏曲生态,有核心的艺术家、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力的团队,包括创作团队、传播团队。这个传播团队是中国豫剧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现在都在讲传播的重要性,但豫剧的传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戏曲生态,还包括学术上的构建,包括对全国整个豫剧剧种和稀有剧种的引领与推动,所有这些,一起铸就了当下豫剧绿水青山似的戏曲生态,这种戏曲生态对于其他剧种的探索、发展、创新应该也具借鉴意义。

一个崭新的舞台形象

季国平(中国剧协原分党组书记、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

  《义薄云天》集中展示了桃园结义、夜读《春秋》 、华容道、走麦城等几个最能表现关羽的故事,凸显了关羽的大义和家国情怀。 《义薄云天》中李树建一改以往的戏路和形象,呈现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形象。从这次演出可以看到,李树建出色完成了“忠孝节义”四部曲,这是大满贯。从2004年《程婴救孤》一鸣惊人的登台亮相,到如今《义薄云天》的圆满完成,这些成果得益于主要演员、主创团队,包括河南领导坚强的毅力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对于历史剧的创作,尤其是经典历史题材的当代创新改编,以李树建为代表的豫剧人作出了突出贡献。

树建当代中国戏曲的新天地

查明哲(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

  看过“忠孝节义”四部曲之后,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题目:《树建当代中国戏曲的新天地》。李树建撑起了豫剧的一片天空,河南是戏曲大省,这片豫剧的天空也是中国戏曲的一片天空。看这几场戏时,一个深深的体会是戏曲对观众灵魂升华的作用——在“忠孝节义”主题的引领之下,戏曲对于中国人的人格培养、教育和人性丰富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李树建带领河南豫剧院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聚焦“忠孝节义”的人格滋养,聚焦对普遍人性的尊重和提升,聚焦在每一个独特心灵的探索,也聚焦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意义的寻觅和实践。

弘扬戏曲人的担当精神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

  今天讲“豫剧人李树建” ,这个称呼表明了李树建是以弘扬豫剧为己任的。从这些年的接触和河南一些戏曲活动中可以看到,河南有很多人像李树建一样,具有担当精神,以弘扬豫剧、弘扬戏曲为己任。这中间要克服很多困难,不断挑战自我,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这让我想起了马金凤先生唱的“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有这种担当精神,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

完整的舞台艺术呈现

袁新文(《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义薄云天》把关公的一生做了非常戏剧化的呈现。李树建是老生演员, 58岁扮演关公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但从舞台呈现看完成度还是比较高的。配角在当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李树建文唱和武打衔接方面的短板,使这部戏呈现出非常完整的艺术风格。总的说来,“忠孝节义”四部曲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探索了非常好的路径,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也给很多戏剧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希望《义薄云天》未来进一步打磨、在舞台上不断锤炼,年轻演员及时跟上,同时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

豫剧中有乡音乡愁

濮存昕(中国剧协主席)

  《义薄云天》让我看到了河南戏曲的整体水平,看到了这么多好演员。豫剧在地方戏中特别突出,因为在河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唱豫剧,孩子也跟着唱,这就是戏曲生存的民间生态。如果哪个剧种像豫剧一样,长辈们唱,孩子跟着唱,戏曲进校园就不是难事。豫剧里有乡音乡情乡愁,老百姓就好这个。李树建在豫剧推广方面作了巨大贡献,希望这四部戏能继续演下去。豫剧有很多下乡演出,农村孩子受戏曲感染,骨子里就喜爱这个,接受传统影响,就会不断有年轻人选择豫剧,把学习、欣赏豫剧作为美好生活的方式。

海纳百川乃成其大

尹晓东(中国戏曲学院院长)

  李树建这次演出有3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对于中国文化表达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把“忠孝节义”四部曲作为完整的创作主旨来设计,李树建可能是第一人。希望在李树建之后能有更多豫剧人把这种戏演下去,这是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国戏曲建设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二是对于艺术家成长的意义。今天豫剧有以李树建为代表的人物,他个人的成果代表了一个剧种在今天发展的成就。培养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而是戏曲发展的需要,今天“忠孝节义”四部曲不仅仅是李树建个人的,也是属于豫剧、属于这个时代的。三是对于中国戏曲如何守正创新的意义。今天谈传统文化、谈中国戏曲,说得最多的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豫剧发展到今天走在了很多剧种的前列,我觉得和它海纳百川的艺术气度是分不开的。

贴近时代的大局观

王蕴明(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四部戏中的前三部戏我以前看过,《义薄云天》是第一次看,看后第一印象是,李树建艺高人胆大。我非常钦佩李树建的敬业精神,这在三个方面体现特别突出:一是执着的永不停步的创新精神,二是立足传统植根地域文化的意识,三是贴近时代开拓视野的大局观念。李树建不仅是河南豫剧院院长,他这几年来提出的口号是全国豫剧一盘棋,在全国进行展演、交流、演出、研究,这点非常可贵。在我印象中,他不仅是当今豫剧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戏曲的领军人之一。

不简单不容易

杨帆(北方昆曲剧院演员中心主任)

  《义薄云天》我看了两次,有两个感觉。第一,不简单。李树建今年58岁,武戏演员从40多岁以后,体力、各方面功力都开始下降, 58岁还能穿上戏装、戴上戏帽,不简单。我是唱关公的,所以这点特别有体会。第二,不容易。之所以不容易,是戏曲人在舞台上怕的就是表演时给你很多束缚,比如我们的盔是硬盔,演员最怕硬盔;又比如勒绦子,十分的嗓子,勒上绦子马上减三分。所以通过这部戏看到了李树建的不简单、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