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乡音唱苍南
作者:凌逸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群众在全国文保单位——马站镇蒲壮所城传唱童谣

  童谣,一种为儿童创作的歌谣,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相关的记录。人们通过口头流传的童谣汲取四季变迁、风土人情、生活智慧,因此流传久远,影响广泛。苍南童谣孕育于苍南大地,凝聚着苍南深层的民间文化基因,蕴含着深远的民间记忆。9月1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浙江省苍南县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 ,肯定苍南在保护与传承童谣这项民间文化遗产方面所作的努力。这是苍南取得的首张文化类国字号名片。这张金名片背后,既有老一辈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心血,也体现了苍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延续苍南方言根脉、弘扬苍南人文精神以及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也为各地保护民间文化基因提供“苍南做法”和“苍南经验” 。

  >>官方+民间的童谣抢救行动

  童谣取材于自然与生活,注重格律和韵脚,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30多年的城市化迅速发展,曾伴随一代代人长大的童谣,因为方言与地方文化逐渐淡出和传播形式单一等原因,在年轻一辈人心里慢慢消失,童谣传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断层”。

  本世纪初,在全国范围都兴起了非遗保护热潮,为了抢救收集整理苍南童谣,为后代守住珍贵的地方文化根脉,苍南人也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行动。

  据了解, 2008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有关规定,全面掌握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储藏状况,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印发〈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

  同年,苍南蛮话童谣记录人王斌开始主编《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钱库卷)》,对蛮话方言童谣进行调研收集,收录了10多首蛮话童谣。第二年,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邀请众多老教师和民间艺人,对蛮话童谣进行深入挖掘、收藏、调研,经过两年努力,最终编成《蛮话童谣》一书,其中有摇篮歌、游戏歌、岁时歌等10多个种类,共70多首蛮话童谣。

  金乡话童谣记录人林志洁召集志同道合者收集记录整理了20多首金乡话童谣,这些反映当地特色建筑、风俗习俗、生产劳作的童谣得以保存。

中国民协专家组考察矾山福德湾童谣传承情况 

  苍南另一种本土方言蒲城话在马站镇蒲城一带居民中使用,流通人口仅约5000人。近年来,文史研究者陈汉莉与在蒲城幼儿园当老师的妹妹一起,对蒲城话童谣进行收集、整理。很多蒲城话童谣已经不完整,经过整理后,她们念给家里人和邻居老人听,得以把缺失部分补足。经多年努力,她们共抢救了13首蒲城话童谣,使原来只有2首完整保存的蒲城话童谣增加到15首。

  在童谣抢救行动中,苍南民间与官方积极参与,共同构筑“精神家园” ,人人成为文化苍南建设的主人翁。

  2014年开始,苍南县文联成立童谣调研小组,组织文史专家对各方言区的童谣进行再次调研搜集,精选其中251首结集出版《苍南童谣》一书。该书2018年获浙江民间文艺“映山红”奖, 2019年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荣誉“山花奖” 。

  为使童谣得到长效性保护和传承,苍南把争创“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纳入县委九届八次全会重点工作,成立苍南县“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申报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研究制订了《 “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申报工作实施方案》 ,实现申报工作常态化运作,直至日前创建成功。

  与此同时,为解决当前童谣面临的问题,通过家庭传承、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不断丰富童谣的保护与传承途径,苍南相继成立童谣文化促进会、童谣传承基地等,以童谣进校园、进家庭、进美丽乡村、进景区、进文化场所“五进”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童谣传承发展。

  进校园方面,苍南建立10余处“苍南童谣基地” ,苍南童谣课程到目前推广到全县30多所幼儿园;进家庭方面,通过童谣网课视频进行居家宣传,进一步加强亲子教育;进美丽乡村方面,把童谣表演作为到农村文化阵地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必备项目进行推广,成为一道亮丽的乡土文化风景线;进景区方面,在渔寮、玉苍山等景区植入苍南童谣元素,让游客在游览风景的过程中感受童谣;进文化场所方面,在非遗驿站、文化客厅等文化场所开展童谣展演活动,营造浓厚的童谣传播传承氛围。

中国童谣文化之乡评审会现场

  >>保存古老而珍贵的文化记忆

  “牵沙,汰沙,半圈米,半圈糠;牵沙,汰沙,酱油搭你兑炊虾;牵沙,汰沙,捣米捣砻糠。 ”对于苍南老一辈人来说,童谣就是成长的记忆摇篮,也是代代相传的一段历史,每一首童谣,都带着泥土的芳香,见证着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变迁。

  苍南钱库镇项东村, 57岁的王斌在滨水栈道一棵大榕树下为观众吟唱了几首蛮话童谣,就像他孩童时大家围坐在榕树下边乘凉边唱童谣那样。蛮话童谣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江南垟这一区域里的人们对生活、生命深入细微的体验与总结,是劳动者快乐的歌唱。如今,在钱库镇项东村文化礼堂民俗文化馆里,书籍、图片、视频、宣传册,都充满了蛮话童谣元素,这里还会不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蛮话童谣是保留节目。

  苍南地处浙闽边界,据相关调查,现有姓氏426个,少数民族37个,有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语、畲话、蒲城话6种本地方言。多样性的本地方言,极富特色的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为苍南童谣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丰富的养分。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苍南百姓自觉或不自觉的口头创作,在各个方言区都产生了代表性的童谣,按艺术形式分,则有摇篮歌、游戏歌、风俗歌、生活歌、劳作歌、风物歌、连珠歌、撞歌、童幻歌、谜语歌等种类。

  《苍南童谣》一书共收纳251首苍南本土童谣,涉及全部6种方言,且内容丰富多彩,一经唱诵便打开人们久封的记忆。比如闽南话童谣《天乌乌》:“天乌乌,要落雨,何时落,初四五,阿公举锄头耙水路,耙一尾鲤鱼三斤五。阿公要煮糟,阿妈要煮醋……”这首童谣从福建传入,结合本土元素,富有浙南地域色彩,《天乌乌》在浙闽两地以及台湾流传着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印证了海峡两岸的文化同源。金乡话童谣《金乡卫城》与蒲城话童谣《点脚歌》再现了昔日抗倭场景,流传久远的《金乡卫城》 ,通过对城内主要设施、建筑的描述,“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十字街口大仓桥” ,充分概括了明初设卫建城的城防格局以及抗倭古城特有的历史面貌。瓯语童谣《抬花轿》 《阿奶八十岁》反映旧时江南水乡特定的民俗、高度概括旧时苍南人民人生仪礼。蛮话童谣《月令歌》展现了当地每个月不同时令的自然现象与代表性民间文体活动。畲族童谣《鸡公上岭》描绘出一幅幅畲族人民山间田野的生活画卷……这些童谣成为反映苍南地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展现苍南百姓社会生活百态,那些曾经的历史和古老的信息因而瞬间鲜活了起来。

  苍南童谣作为苍南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保存着深层的民间文化基因而显得弥足珍贵。苍南县组织开展“多方言背景下的民间记忆——苍南童谣解读”活动等童谣主题专题研究,邀请《苍南童谣》编委、非遗专家、童谣采集者对苍南童谣进行解读,并广泛向社会征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童谣作品,构建苍南童谣数据库,在保持苍南童谣特色的基础上,拍摄制作苍南童谣MV和童谣主题歌曲,用更富时代感和创造感的艺术形式重新擦亮被遗忘的珍宝,赋予童谣新的生命力,让它们在新时代闪耀新的光芒。

《苍南童谣》MV制作与发布项目竞标活动现场

  >>立足“两创”培育童谣文化“IP”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9月22日,围绕“十四五”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今年9月初,中国民协专家组在苍南考察时建议,要深挖童谣中蕴藏的地方风俗魅力,通过将童谣与文化产业、文创产品等相互融合的方式,让童谣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苍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本锋表示,下一步苍南将做好创建“中国童谣文化之乡”的后半篇文章,让童谣保护更加系统、传承更加规范、发展更具活力,带动全国童谣文化的学术研究,为中国童谣的保护发展提供更多苍南经验和苍南做法,为民间口传文学的传承发展树立“苍南模式” 。

  对于苍南来说,童谣既是杰出的民间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地方文化“IP” 。只有不断深入挖掘,不断传唱,才能让它“活”在人民生活当中。

  童谣,首先要在孩子们中间传唱。有的孩子受到家中长辈的熏染,接触过童谣,有的在学校学习之前并不了解童谣,甚至有的早已经听不懂方言了。为推广童谣文化,今年以来,苍南县优先在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童谣主题班会、童谣诵读等童谣文化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感受当地传统文化。

  苍南县实验一小是首批苍南童谣基地学校之一,今年以来,学校邀请了童谣专家开展讲座,进行童谣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并开设童谣课程,创设童谣社团,开展了一系列童谣学习相关活动,目前,童谣学习活动覆盖了学校一至六年级。每天早上孩子吟唱童谣的声音,给校园增添了很多生趣。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苍南人而言,童谣是近百万苍南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在外的苍南游子思念家乡时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他们童年时期的回忆和梦想。对于苍南而言,童谣是苍南地方风俗、文化的重要积淀,也是苍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童谣是在外的苍南游子与家乡的一条情感纽带,传承传播好苍南童谣,有利于进一步激扬新生代温州人精神。

民间文化工作者在调研采录苍南童谣

  即将建成的苍南书城核心区,童谣馆正在施工,该馆将用于童谣的保存、展示、体验,计划于今年10月对外开放。借助这个阵地,苍南还将继续组织收集完整的传统童谣文本,及时更新各类方言童谣数据库,保持童谣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使这里成为童谣这一民间文化“基因库” ,让观众在可听可读可看可互动的氛围中,拾起童趣、找回童心,零距离、浸入式感受童谣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中国童谣文化之乡”并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结合这张金名片,苍南要探索的是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民间文化保护之路,就童谣而言,即是要深入研究相关民间文学、民俗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层面的学科,构建童谣研究体系,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研究提供新路径;同时,开展童谣文艺创作,创编童谣相关的文学、音乐、视频、游戏、舞蹈等形式作品,全面培育和挖掘苍南童谣文化“IP” ,做好“教” “创” “育” “融” “化” 5篇文章,服务文化苍南建设,引领社会新风尚。

(本版摄影 林元科 孔祥君等)

《苍南童谣》

《瓯语童谣》

《蛮话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