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技如何并重?
“心中家国情怀,笔下万千气象” ——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的评价,颇能贴切展现近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问学:汪碧刚书法集》中呈现的面貌。9月5日,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人美学院)举办该书首发式暨“道技并重”新时代书法发展研讨会, 9月19日至25日,“问学:汪碧刚书法展”将在中国政协文史馆举办,让众多书法家、理论家重新探讨“问学”的重要性,以及“技”与“道”的关系。
问学:主动作为与学问担当
《问学》一书收录学者、书法家、安徽大学兼职教授汪碧刚创作的71幅书法作品,呈现出书者当下的创作面貌与思考。其中巨幅榜书《美丽中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于气势雄浑、磅礴有力的字迹中可见作者的家国情怀;书中《问学散论十五则》 《论书十则》及多件自撰联句则是作者多年来的习书心得。
书中更选编11篇书法论文,聚焦书法与文化、书法与教育、书法与情趣以及书法家的家国情怀等话题。在书中,汪碧刚重述“方向、逻辑、方法”的治学理念,着重强调文化是书法的第一属性,主张中国书法的实践与研究应该坚持“道技并重” ,从而推动当代书法发展。而这一论点也让书法界和理论界诸多专家共论“何以为‘书’ 、‘书’以为何”这个时代命题,更启示书法创作者观照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下的现实处境。
技道:“人书合一”与“人墨互磨”
书, 《说文解字》言“著于竹帛谓之书” ; 《释名·释书契》说“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 ,说明“书”在本意上属于文化范畴,在“道”的观照范围之内。元代郝经的《移诸生论书法书》更指出:“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于道。 ”而书法界广泛讨论的“道” ,是指文化与精神,即书法家对自身文化素养的追求——中国书法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古人学书是小技,学书者经过反复练习,从不自由的状态达到自由的状态时,小技也与大道合。 ”汪碧刚说。
而今,“有一些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经过我统计,参展作品里写书法家自己原创内容的不到3 %——这个现象,我称之为‘主体缺场’ ——书法家如果一辈子只能抄别人的东西,是不够格的。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黄君说。当代书法发展的态势与书法文化的历史承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背离,在书法发展生机勃勃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存在书法创作的表皮化现象,书法创作可能在“炫技”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越来越炫,让围观者大呼“好看” 。然而在“好看”的背后,人们往往漠视和忘却了书法作为一门学问的厚度、广度与温度,当今书写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可能渐被忽略,黄君所言创作者无法“我手写我心”的“主体缺场” ,就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作为文化形式的书法,面临诸多发展的挑战。
因而,汪碧刚在近些年的创作与研究中提出,当代书法重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更应该注重“道”的传承,要做到“道技并重” ,在掌握“技”的基础上追求“道”的发展。这一观点切时代之需,应众学者之呼,“ ‘技’与‘道’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如何通过技法入‘道’ ,是书法家终身需要探求的课题” ,书法家张坤山说。黄君则认为:“中国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道’关系的探讨,但我们一般强调‘由技入道’‘技道并重’ ,此番提出‘道技并重’ ,强调得切中要害。 ”
“止于技,书法会沦为体力劳动。 ”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所言,得到业界普遍共识,但“技”却不是原罪,“技”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技进乎道,互为体用,不可割裂来看,需要“双向发力” ;在他看来,“技”是必然王国,“道”是自由王国,道技并重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由技入道,道还需要通过技来实现。 ”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仁群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认为,“技”与“道” ,更不能只局限于书法内部来讨论,它还关涉文艺美学范畴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精神与技术”“内容与形式”“规律与现象”“法与书”等诸多概念关系,需要从内部、外部不断展开,深入研究。
汪碧刚认为,就书法创作与研究而言,其对象应该是“文字”“技法”“艺术”“文化” ,且四者是递进关系。书法即“书中有法” ,书是“写” ,法是“度” ,是要在书写中触摸中华文化的一边一角,“书法是文字的表现形式,文字则赋予书法文化内涵,文化才是书法的第一属性。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丰富的内心情感,最终形成千古传承、精妙绝伦的书法艺术,这是表,由表及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过程,也是由‘技’走向‘道’的通途” 。
从炫“技” ,经过“问学” ,再到载“道” ,这个漫长过程的背后,可以反映出书法文化工作者的治学态度、文化观念和担当作为。书法界专家学者认为,新时代背景下,“道技并重”是书法发展的必然之路。书法家要坚守初心、摒弃炫技,努力追求书法的文化内涵,在遵守书法规范化、法度化的这一“技”的基础上,“道技并重” ,推进当代书法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从“高原”迈向“高峰” 。
曾经,美学家宗白华言:“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 ”这亦可以看作对“技”与“道”关系的论述——道技合一。总之,需要漫长的磨炼与“问学” ,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才能达致“人书合一”“人墨互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