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戏”的守正出新
——评豫剧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
栏目:品味
作者:杨志敏  来源:中国艺术报

豫剧《义薄云天》剧照  张立华  摄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重要的军事将领,既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又是中国文学殿堂不朽的经典角色,经过《三国志》 《三国志平话》 《三国演义》等作品的阐释与传播,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在穿越千年的历史浮沉中,逐渐“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 ,被尊称为“武圣”而与“文圣”孔丘并驾齐驱,在民间形成底蕴深厚的关公信仰,造就博大精深的关公文化。关羽,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包含深刻而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就舞台艺术而言,“关公戏”已然成为重要的传统戏剧题材之一,早在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就著有《关大王单刀赴会》杂剧,明代藩王朱有墩著有《关云长义勇辞金》杂剧,明清传奇也有《古城记》 《斩五将》等,清乾隆朝更有官制宫廷大戏《鼎峙春秋》为“关公戏”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京剧、汉剧、徽剧、粤剧中,“关公戏”剧目更是比比皆是,关羽成为戏曲舞台不朽的经典艺术形象。

  近日,由河南省豫剧二团倾力打造,河南省豫剧院院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担纲主演,陈涌泉编剧,丁建英执导的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 ,正式搬上豫剧舞台,不仅展现了关公戏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价值与内涵。

  持中守正  固本求新

  经典戏曲题材既是过去时代的一面镜子,又是民众精神传统的艺术结晶。新编历史剧作为戏曲改革“三并举”的重要环节,从浩如烟海的传统剧目宝库汲取财富,是繁荣戏曲的重要举措。戏曲对于经典历史人物的塑造,是一种严肃而审慎的抉择。

  在题材的选择上, 《义薄云天》的创作源于“历史真实”和“现实土壤” ,关羽的故事发生于黄河岸边,传唱于河洛大地,成为妇孺老幼、贩夫走卒人尽皆知的英雄人物。关羽形象在历代文学作品、宗教信仰和封建统治者的多重宣扬之下,经过艺术舞台的不断增饰、完善,从早期《三国志平话》粗线条的概括,到各类关公灵迹传说的加持,实现了从历史人物到艺术人物的演变。这种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艺术化“历史真实”该如何取舍?陈涌泉谈及《义薄云天》几易其稿的艰辛历程时曾说,“因为观众朋友对‘关公戏’早已耳熟能详,怎样让观众认可我写的关公既是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又有突破创新,这是一个难题。全剧紧扣一个‘义’字,突出一个‘情’字,把关羽一生的重要事件有机串联起来,写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关公形象。这种义是春秋大义,这种情是家国情怀。 ”一个“义”字,一个“情”字,成为《义薄云天》关羽形象塑造的关键。围绕着两个关键词,剧作家通过“桃园结义”“下邳之战”“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灞桥挑袍”“古城会”“华容道”“走麦城”等场次的巧妙布局,既遵从“历史事实” ,又恪守戏曲本体,在以“颠覆传统”“解谜历史”为噱头以博“眼球”“流量”的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下,剧作者的冷峻与理智难能可贵。

  在叙事结构的取舍上, 《义薄云天》在“固本”的同时求新、求变,不默守陈规。以往的关公戏,既有刻画关羽忠勇的《单刀赴会》 《刮骨疗毒》 《诛文丑》 《战长沙》等剧,也有敷演关羽灵迹传说的《大转轮》 (关羽为西楚霸王项羽转世) 、 《关大王破蚩尤》 《二十八宿闹天宫》等剧。这些剧目往往截取关羽事迹的一个片段,极少有展示关公一生的剧目。豫剧《义薄云天》在叙事上大胆剪裁,去粗取精,从桃园结义到镇守荆州,从威震华夏到败走麦城,以史诗的笔法展现了关羽波澜壮阔的一生,不仅展示了剧作者叙事的张力与魄力,更展现了豫剧持中守正、固本求新的胸怀与姿态。

  家国情怀  历久弥新

  地方戏剧目的创作和改编,应该充分挖掘有利于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题材,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的价值认同,是最富有感召力、影响力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断丰富的精神基因,也是亿万国人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的坚定信仰,更是传统戏曲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通过对“义”的挖掘,展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关羽的义既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忠义,又有秉烛达旦、立于户外的礼义;既有同生共死、患难与共的情义,又有知恩图报、扶危济困的侠义。关羽的一系列举动使“义”的表现异常丰富和生动,而其中最大的义就是“家国情怀” ,这在剧中人物身上得到了全面、全新的体现。关羽“土山约三事”也只是“降汉不降曹” ,为保黎民苍生、匡扶汉室;曹操对关羽的广施恩惠,不仅仅为降服大将,一曲《短歌行》更体现其建功立业、开创盛世的抱负。就连插科打诨、用以串场的两位老兵,危急关头也拼尽最后的力量舍身取义……家国情怀作为激荡“义行”“义举”的力量,贯穿全剧始终。

  《义薄云天》对家国情怀的书写,不是“思想的填鸭”和“僵硬的灌输” ,而是承古开今、表里如一。从“罗卷梆”孕生而来的豫剧,历经300年传承,目前遍布大陆13个省市区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共有162个专业院团、1388个民营剧团,号称“十万大军” 。在豫剧的舞台上,最常活跃的是那些激昂豪放、大气磅礴的历史剧,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一门忠烈的《杨家将》 、惩恶扬善的“包公戏” ,构成了豫剧鲜明的艺术特征和身份标识。 《义薄云天》作为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中华美德四部曲”的收官之作,与《程婴救孤》 《清风亭上》 《苏武牧羊》构成了“忠孝节义”的完整体系,戏内“忠孝节义” ,戏外“身体力行” 。庚子年在全民抗疫的形势下,豫剧人“停演不停练” ,主演李树建发布23条宣传疫情防控视频,积极捐款,号召大家共克时艰,并带领剧组全情投入《义薄云天》排演,颂扬全国一心、众志成城的奋斗精神,弘扬团结奋进、百折不挠的黄河气魄。 《义薄云天》剧目不仅仅是个体编剧、演员的选择,也是豫剧坚守传统文化的责任使然,更是中原儿女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关公戏因为特殊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地位,其精神内涵在封建时代因为统治者的需要不断扬弃,其演出形式也适应传统戏剧舞台形成的诸多禁忌与习俗,如清代扮演关公前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言谈嬉笑,要封刀烧裱以敬神明等。其表演者必须有48个特定的亮相姿势,以应照武庙中的塑像……进而形成戏曲中一个特定的角色——红生。以往豫剧舞台的关公戏屈指可数,在民国时期也曾活跃有豫东调演员王海晏(1848 - 1937) 、谢顺玉(1914 - 1968) 、路天才(1901 - 1965)等,但多将其归入“大红脸”之列,与现代的舞台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豫剧新编历史剧《义薄云天》站在时代的浪尖,力图推陈出新。在角色塑造上,衰派老生李树建挑战红生关羽,融武生勇猛威武的气派、老生稳健凝重的风度、花脸刚健的工架为一体,允文允武。在演员选择上,不惟名演员是瞻,曹操扮演者高红旗赤壁战败后的三声大笑、马童扮演者梁灯昆翻滚腾跃的系列动作、甘夫人扮演者李向峰的惊艳嗓音,乃至两位老兵的科白都可圈可点,显示了豫剧的新生力量。在唱腔上,主演李树建充分发挥豫西调苍凉悲壮的特质,一段荡气回肠的《义之歌》 ,将关羽演得“悲而不凄、悲而不苦、悲而不弱” 。在舞美上,采用极简的舞台设计和典雅古朴的色调,既照顾了真实的现场沉浸感,又具有戏剧舞台高度写意的美学特征。同时采用大规模的投影背景和光影特效,火烧赤壁一场万箭齐发极具视觉冲击力,实现宏大叙事与简约白描为一体,展现了当代戏剧作品应有的现代视觉风貌。在传播上, 《义薄云天》运用全媒体宣传团队,在“戏缘” APP、快手、抖音直播更新排演动态,实现“线上聚人气、线下看大戏” ,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网红关公戏”等等。 《义薄云天》的排演,不仅丰富了豫剧的行当与题材,更展现了新豫剧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探索与实践。

  当然,不可否认,作为一部新搬上舞台的艺术作品, 《义薄云天》还需要进一步的打磨和锤炼。如在形象塑造上,一些场次需要删减合并、强化过渡;在角色扮演上,虽不能过于苛求年近六旬的李树建的“武工” ,但在即将推出的青春版《义薄云天》上值得满足观众更多期待;在“情”“义”主题的表达上,如何更成熟、更有分寸地表现主旋律,在宏大叙事和个体意识之间寻找平衡,依然值得进一步思考。

  总而言之,新时期关公戏《义薄云天》的成功上演,不仅塑造了鲜活立体的艺术形象,丰富了豫剧的思想内涵,更充分张扬了豫剧的气质神韵,开拓了豫剧的美学境界,对推动豫剧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