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当下 守正创新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实话实说——当代书法江苏论坛”举行,与会者呼吁书法创作与评论——

直面当下 守正创新

  一个人的志趣,一生的目标,决定了你的成就。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树立标杆和典范,要有目标,找回书法艺术的主心骨,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批评的价值在于“充实”而不“虚妄” 。当代书法批评要讲实实在在的话,做到本于作品,把握现象、紧扣问题,与时俱进。

  “京口瓜洲一水间”,北宋王安石笔下的京口,即今日江苏镇江。这里也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长期定居、终老之地。9月3日,由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评协、江苏省书协承办的“实话实说——当代书法江苏论坛”在镇江举行,会议地点就选择在镇江的中国米芾公园内。 “实话实说”是江苏省文联、江苏省评协精心打造的一项系列论坛,涵盖美术、书法、电影、电视、杂技等10多个艺术门类,系列论坛每年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艺术门类进行研讨。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徐利明,作家、评论家王干,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秘书长刘灿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金丹,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书协副主席黄正明,中国评协理事、江苏省评协副秘书长衡正安,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宇文家琳,江苏省评协原副主席、秘书长毛贵民,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董水荣,东南大学博士、青年学者方弘毅,镇江市文联主席张志耕等参加了研讨,就“书法评论如何引领当代书法审美风尚”“如何提升全社会书法审美能力” “如何营造健康的书法批评环境”等话题展开讨论。

  怪相:怪字越来越多

  研讨会一开始,这几年常被媒体提及的怪书就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几年前章剑华在南京某小区的广告牌上看到一段文字,使用的是他从来没见过的字体, “从来没见过那么难看的字” 。后来章剑华发现这样的字在广告牌、电视剧、电影片头用的越来越多了。 “这是艺术字还是书法?说是书法,又不像用笔写出来的。如果不是书法,究竟是什么? ”这种怪相,令章剑华困惑。

  网络上、电视上、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怪字不断出现,对这种现象却少有人发声,刘旭东觉得这应该引起书法创作者、研究者的重视: “传统书法是有根有基的,如果任由这样的现象泛滥下去,书法根基会被冲垮。 ”

  黄正明也观察到了“怪书”愈演愈烈,于是他召集了两个研究生进行资料收集,收集以后发现问题很大。黄正明指出, “怪书”的出现,多是一些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书法的字体设计者,搭载互联网的快车,侵入到书法艺术中,取得一定认可度后,采用特殊的商业模式将字库放在网上免费给设计师使用,搞装修、平面设计的设计人员不具备书法审美能力,有免费资源就大量使用。这成为“怪书”越来越多、无孔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书法、江苏书法事业存在的两面性:一方面,书法日益普及,书法艺术事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书法又任人糟蹋,人们从未像今天缺少对文字的崇敬之心。 ”毛贵民近年来也看到一些收入字库中的“怪字”借助网络,传播力与传播速度空前提高,在城市和农村的广大空间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字体。毛贵民认为,这样的字体拉底了群众的审美,制造了一种文化无知。

  辨析:书法如何直面当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怪异的书法现象?董水荣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行为书法” ,借用书法来做行为艺术,比如“盲书” “射书” “人体书法”等,主要判断标准是注重书法生成的过程,并不注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第二类是将书法当作“美术设计” ,本身没有书法基础,以图案化的新奇获得关注;第三类是书法艺术内部的审美多样化的结果,大众缺乏传统审美修养,甚至将《爨宝子》 《祭侄文稿》一类朴、拙、生、涩等审美风格的作品都视为丑的。面对多样的现象,董水荣认为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错位,比如书法属性认知的错位,他说: “现在我们主要还是把书法的实用属性作为衡量书法创作好坏标准。书法的实用性要求工整、通识、规范,如果书法创作偏离了这种要求,都会被看作是丑的。但是如果把书法的属性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那么对书法的评价也会更富有针对性。 ”

  “我们需要提升全民的审美水准,这是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正明说,他们这一代人留恋的是书卷中的墨香,但95后出生的人是跟平板电脑对话的,不是和纸张对话,也不是和油墨对话, 95后对屏幕的接受是快餐式、网红式的。在“网红时代” ,那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设计怪书的人,他们设计一万个传统汉字就可以满足日常的使用,但真正好的书法家却大多不会到网上做营销。

  评论家王干指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魂。 “我们把书法上升到这个高度来看,才会有敬畏之心。书法守正创新,首先就要守正,坚守精神之正、人文之正。 ”王干表示,今天书写的手段更加多样,但书写内容往往是雷同的。 “老一辈的书法家,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看看现在中青年的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是写人家的,不但手法模仿,内容也模仿,这是制约当前书法发展的一个瓶颈。 ”

  思考:书法批评需要“实话实说”

  怪异字体为什么可以大行其道?章剑华认为不能光批评,还需要反向思考:为什么书法家的作品流传不开?这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第一,常用汉字约需一万个左右,但书法家写的找不到一万字,不能组合起来满足现实需求;第二,“怪书”标识性强;第三,简体字适用范围广,但书法家更习惯写繁体字;第四,要方便,找起来方便,能够免费使用。 “书法家有必要研究一下,从中找到建设性的规律。 ”章剑华说。

  “书法在中国历来地位崇高,但进入当代以来书法为什么有了一种失语的危机感? ”方弘毅提出了一个值得反思且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他看来,这种尴尬一方面源自于书法本身,古代的书法由于其实用性的凸显,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而现今书法离大众的生活越来越远,成为一种“圈子”文化或曰“纯艺术” ,导致许多常识反倒成为了疑问,出现各种咄咄怪事。另一方面,随着艺术的“媒介化” ,各种新鲜的艺术形式纷至沓来,人们的审美感官几近于麻木,批评的反思更是应接不暇,当代书法在其中有所迷失。面对失语的危机,当代书法批评如何实话实说?方弘毅认为,批评的价值在于“充实”而不“虚妄” 。也就是说当代书法批评首先要讲真话,不打妄语;另一方面,当代书法批评要讲实实在在的话,做到本于作品,把握现象、紧扣问题,与时俱进。他指出,中国批评话语不“实”原因很多,有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历史看,中国书法批评避实就虚的传统由来已久,由于中国古代书家多为士大夫,所以“比德说” “通政说” “畅神说”等层出不穷。即便涉及书写法度的书论,与具体作品联系也不够紧密、不够全面,大多只涉及主观感受或以“势”“神”“力”等极度抽象的美学观念加以简要概括,很难有的放矢。此外,传统士大夫多为艺术通才,在具体实践中常常忽略门类艺术的个性特征。在当代,书法批评话语“不实”的现象仍未有根本改观, “应景批评” 、与市场“结缘”等,都使批评丧失原则。有些学院的批评不加辨析地演绎概念,动辄“美学” “哲学” “身体”“生态”帽子满天飞,文章生涩难懂,却不能解决现实问题。

  徐利明从身边的事例说开去,指出老一代书法家的特点都是强调要读书,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生命的价值。他说: “一个人的志趣,一生的目标,决定了你的成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树立标杆和典范,要有目标,找回书法艺术的主心骨,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徐利明建议发扬老一辈书法家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进行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书法工作者应该多组织书法交流、批评、鉴赏之类的活动,把书法美普及开来。同时重视新媒体,提高书法传播速度、力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