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鼓励我今年下半年在京举办书法个展,规模不用大,但主题要明确。几经商议,将“问学”确定为展览主题,这对我这个自诩“文人”来说,倒是恰如其分。一则这是我最想表达的,博士后出站时我下定决心要将问学进行到底,与学问终身为伴;二则书家要“取法乎上” ,“问古” ,以古观今;三则就书法展本身而言,问学亦有求教之意。
“且古且今双袖墨,半潘半读满床书”是我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问学第一层意思是求知、求学。《礼记·中庸》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问学,是文化的积累,更是道德的修行。何为文化?辞书上的解释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据此,似乎一切现象都与文化有关。我们不妨从“文”与“化”的字面与内涵上做些探究,“文”在《说文解字》中谓之“错画也” ,错是交错、交叉,同纹理之“纹” 。《易传·系辞》提出“物相杂,故曰文” , 《礼记·乐记》说“五色成文而不乱” ,许多东西、各种色彩聚集在一起,有章不乱,让人们感受到美好。“化”就是改变,《礼记·中庸》中有“赞天地之化育” ,是一种自然的化生长育。概括起来,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汇聚在一起,“美好和谐共生”的一种现象就是“文” 。用这种“美好和谐共生”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学广而闻多,博学而广识。换而言之,“尊德性”而成圣是目标,“道问学”而至诚为途径,是读书致知。
问学第二层意思是学问。所谓学问,是指引导和教化现实的个人,即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法和路径。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试将此酒反观我,胸中问学当日新。 ”明代中叶著名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 :“用修自以工考订饶问学,而仲弘、天挺,屡以无辜遭剧诋,不亦寃哉。 ”这其中所及“问学”当解“学问” 。笔者理解的学问是道德文章、是义理、是考据、是辞章,是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是神采飞扬的文学佳作,是讲道德谈学问的精彩论述,在深邃与优雅相间、严肃与幽默同步、小情愫与大情怀兼具的字里行间,折射出人性与智慧的光芒,这才是真学问。
问学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需要融会贯通。孔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一个人学会学习很重要,因为会学习才可能会有足够的知识。每个人都能在人生过程中获得多种能力,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学习能力。今天,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无论在容量还是速度上都呈现指数式的增长势头。知识的更新越来越频繁,知识结构正在同时向专业、综合两个方向深入发展。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处的必要条件,但这也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你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技能。融会贯通与经世致用相得益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发展。
问学与学问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会问学,成就学问;做学问,善于问学。文章写在大地上,才是问学与学问的根本。“兴学重教弘根本,秉礼怀德正世人。 ”若是这样,举办展览,展示的不仅是笔墨,还有其背后深邃的文化精神,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