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苗培红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顺义区原武装部长
杨明臣 中国书协理事、空军某部大校
高军法 中国书协理事、解放军某部正团级干事
王志安 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总后俱乐部高级美术师
作者:
炯宇 李雪晴 邓世才 陈天文
征稿启示:本栏目现向读者、书法爱好者广泛征集点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行,书体不限,内容要求健康向上,古典诗词联赋均可,作品尺寸在六尺以内,横幅、条幅、中堂、对联、斗方、扇面均可。作品一经刊登赠送样报,恕不退稿。作品背后请注明真实姓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信封注明“点评作品”字样。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作品清晰照片。欢迎踊跃投稿。
作品请寄至: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南大街2号甲A西601室北京书协,邮编:100031,联系人:骆建宏,联系电话:010-66412268,电子邮件信箱:zgsfxb 2005@126.com。
学习书法没有“形似”就不会有“神似”
苗培红点评炯宇楷书对联:通过这幅颜体楷书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一定的功底,章法比较和谐。但存在一些问题:如结字方面欠准确,造型欠美观,如“古”、“事”、“书”等字的中间一竖重心偏左,字的间架结构不稳。有些字在用笔方面有刻意之嫌,没有虚实变化,每一笔都写得比较实,因此,笔意显得刻板而不够生动,甚至有些稚拙。虽然是仿颜体的习作,但从“形似”上还把握得不够到位,学习书法没有“形似”就不会有“神似”。这说明作者在吸收书法传统营养方面还做得不够,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作者需要在读帖、临帖方面狠下功夫,要反复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各个时期的楷书代表作品,比较它们的笔法特点,找出他们的共同点,掌握颜体的结字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临创结合,扎扎实实夯实楷书基本功,为今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楷书创作贵在精到、灵动、自然
杨明臣点评李雪晴楷书对联:这是一幅用金粉在磁青纸上书写的楷书对联,楷书中带有一定的行意,对仗工整、格调高雅,书法创作有较为扎实的唐楷功底,并融入了《圣教序》行书意蕴,既端庄又活泼,没有明显的败笔,其中,“北”、“海”、“聚”、“风”等字写得比较精彩。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小小少年,写到这样的水平诚可嘉也,假以时日,定能取得更好成绩。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字自身过长,结构比较松散,比如“笑”、“迎”、“宾”;有的字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不够得当,比如“建”字横画过长,“观”字右边下半部过于局促。落款可稍向下移。
(下图为杨明臣书三个范字)
书法学习要在“专”上下功夫
王志安点评陈天文行草斗方:这幅作品意追晋韵,古雅安静,流便自然,兼有苏东坡的意味。从结字上看,正文中有六个“人”字稍显雷同,与整体布势不太协调;第一行的“书”、“宋”,第四行的“极”,第六行的“海”等较重的字稍显散、笨,作者本想起到字眼的作用,却失之精到,从而游离于作品的主旋律之外。章法上也有一些毛病,每行顶头的字从右向左直线下滑,使大章法不够完美。还有作者的笔力稍显软弱无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线条的质量。总的感觉,这幅作品从用笔、结体到章法,虽然已具相当的格局,但缺的是纯度,需要作者在今后的书法学习中,在“专”上下功夫,像挖井一样,选取一家,深钻精研,直取古人精髓,才能真正品尝到甜美的甘泉。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尽学古人,何处著我
高军法点评邓世才行书条幅:这幅行书唐王之涣七言绝句作品写得比较自然、流畅,字里行间显示作者有一定的驾驭笔墨线条的能力。从通篇来看,很难发现作者学过某碑某帖,隐约有学今人的痕迹,师承上没有渊源,全凭兴趣,任笔为体式的学习方法不可取。清代袁枚说过一句话:“不学古人,法无一可;尽学古人,何处著我。”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书法还是绘画,一定要取法古人、取法传统,中国古代书法资源浩如烟海,名碑名帖汗牛充栋。只要我们选取几种适合自己个性的碑帖进行研究、临摹,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书写的表达方式。
此外,章法布局存在明显不足,正文28字分两行排列的方式一般少用为宜,章法难以控制且易单调。落款下面的最后一方印章正好与正文最后一字平齐是书法章法之大忌。这样从视觉上人为地把这件条幅的左下角切成了一个空白长方形。如果将落款文字下移两到三个字,那么这幅作品就会更加完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