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启示:本栏目现向读者、书法爱好者广泛征集点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行,书体不限,内容要求健康向上,古典诗词联赋均可,作品尺寸在六尺以内,横幅、条幅、中堂、对联、斗方、扇面均可。作品一经刊登赠送样报,恕不退稿。作品背后请注明真实姓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信封注明“点评作品”字样。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作品清晰照片。欢迎踊跃投稿。
作品请寄至: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南大街2号甲A西601室北京书协,邮编:100031,联系人:骆建宏,联系电话:010-66412268,电子邮件信箱:zgsfxb2005@126.com。
名家:
苏士澍 中国书协理事、文物出版社社长
王家新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彭利铭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王志安 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 周天 刘树峰 裴耀华 宋立安
籀散盘的结构与规正的秦篆的结合要做到完美统一
苏士澍点评周天篆书对联:这副篆书七言联,笔致灵活,率真随意,写意极浓,看出作者在篆书方面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从结体上看,作者试图用篆籀散盘的结构与规正的秦篆来有机结合,用意和想法都是好的,但要达到完美的统一。如“身”、“作”、“处”等字结合得较好,但“立”、“大”、“夫”三字雷同较多,缺少变化,“须”、“真”字中的“目”字用笔和结字较臃肿无力,有待改进。行书落款较草率,有待提高。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王志安点评宋云安行书条幅:该作品运笔跌宕,字形舒展飘逸,且收放有度,轻重有序,书写既流畅随意,又颇具情趣。书法创作有此平和放松的心理,很难得。不足之处:第一,书写速度过快。少徐疾变化,如撇画的直白、牵丝的做作、转折的平拖等,无不表现出平铺直叙的简单用笔之法。蔡邕在《九势》中所说的:“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此语是很值得玩味的。第二,布局尚可值得推敲。正文书两行半,本是很合理的排列。然紧接着书写上诗文作者,最后排成下端基本齐平,形成了章法的方正呆板。如能把诗文作者移至款行之中,其整体布局定能产生有序的疏密开合变化。
此作写得很有才气,格调尚不低,如作者能进一步深入传统,从中摄取养分,加强线条语言的锤炼;同时在章法上留意疏密的构成关系,在艺术上定能更进一步。
合理的布局应该是款字的横向长度与正文相仿
王家新点评刘树峰行书扇面:这幅作品虽然只有四字,但却呈现出轻重相间、墨色枯润变化,很难得。运笔以涩进之势,营造出线条的沉稳和金石气息,说明作者在创作上有一定的经验。然其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从风格特征看,似乎以取时人特点和自己的风格为主,于传统深入不够,故审美元素的含量也不会太丰富;线条虽然力求变化,但在用笔和艺术语言上均显得简单。另外,章法不很合理,落款置于正文下方偏右组成一组,在视觉上有唐突之感,与正文的疏朗均等对比性与和谐性相比均存在一定问题。合理的布局应该是款字的横向长度与正文相仿(含印章在内),或者可在正文左面落款。以上是个人看法,仅供作者今后创作时参考。
要加强读帖,把握米书的特点,吃透笔法和墨法
彭利铭点评裴耀华行书条幅:作品书写一任自然,流畅而轻松,章法基本合理。能看出作者在米芾行书上下过一定的功夫,有较好的基础,能把所学的东西施于创作,这是非常可喜的。细审,不足有四:一是字形结构。其中大多数字呈纵势,如笔墨之间距离过大,除了无故的拉长字行外,在结构上造成了松散,减弱了文字造型的自然之美和行气的韵律节奏。古人有:“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二是笔法线条。用笔不够精到,起收笔无承上启下的连续性,中段少提按,转折处有使无转,造成了“糙”、“弱”、“散”,影响了气韵的贯通和线条的质量。三是墨色。通篇作品虽有轻重强弱的变化,但蘸墨过强,墨色平板。四是款识。落款两行之间间距过宽,下部平齐,最后留出了长方形的大面积空白,造成了构图的不合理。望继续深入研习,加强读帖,把米书的特点吃透,尤其是笔法和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