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演艺术的舞台呈现探究
——以江苏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评奖活动为例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实用型艺术,它产生于社会底层,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不同于民间造型艺术,它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为主要存在方式,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岁时节庆、祭祀寿育等活动中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劳动号子、民歌小调、戏曲相声、舞龙舞狮、花灯龙船等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保存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时代的进步为民间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经过多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很多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在新时代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也有很大部分正面临着生存困境。现代化舞台无疑为民间表演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与空间。
江苏民间文艺奖自创办以来,开设了民间工美、民间文学方面的评奖活动,推动了江苏民间文艺繁荣发展。2017年在各方面条件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江苏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奖首次开评, 2019年进行了第二次评奖。两次评奖活动收到申报作品近三百个,涉及舞龙、舞狮、南京白局、莲厢、唱春、道情、数来宝、苏北大鼓、琴书、山歌等多种民间表演艺术类型,形式丰富多彩,地域特色鲜明。这表明,江苏不但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特别是民间文艺资源历史悠久,蕴藏丰富。在两次作品申报中,很多遗失在时光中的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通过舞台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台下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表演艺术在舞台上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
丰富多样的民间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给我们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并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情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加快,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多元化文化艺术的不断介入、冲击,民间表演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发展空间不断地受到挤压。民间表演艺术是鲜活的艺术,它只有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调整自身,融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审美趣味,才能在当代社会多元化的生活中得到发展。
在此次评奖活动中民间表演艺术走上舞台,是一次保护与传承民间表演艺术的成功实践。产生于农耕文化的表演形式跨越时空,从它产生和表演的环境中分离,利用舞台这种集象、形、音、声等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现场艺术,面对观众,按照新的审美标准演绎中华民族传承到现在的精神文化遗产,获得了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民间表演艺术的舞台化呈现在保持其文化内涵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转化,更好地走进了现代生活,并逐步实现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民间表演艺术的舞台化呈现方式毋庸置疑对其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民间表演艺术经过艺术提炼走上现代舞台,运用舞台的现代化元素再现其表演的历史背景,在灯光、音响的配合下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的美与善,并且打破了地域界限、时间界限,让绚丽艺术形式深裹的优秀传统文化脱离田间地头、岁时节庆等具体环境,跨越时空展示给更多的人,拓宽了其受众范围,并且舞台呈现对演员服装、道具、动作等有更高的要求,说唱有了配乐,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民间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民间表演艺术的舞台呈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民间,来自于大众生活的需要,主要是以娱神和娱我为主,其表达方式并不是舞台化的,所有的创作与表演都是在田间地头等具体环境中进行的。而舞台是集音、美、编、导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以视觉、听觉为主的娱他性的现场艺术,观众的审美取向是舞台表演考虑的重要元素之一。二者的表演空间、受众完全不同,民间表演艺术走上舞台,就必须与现代舞台相适应,符合舞台的表演要求,其真情流露与自然风韵不可避免地会受很大的限制;如果过分追求舞台化,一味迎合观众审美取向,民间表演艺术也会失去其文化内涵沦为普通的娱乐性演出。
2019年评奖活动获奖节目之一曲艺表演唱《远去的吆喝声》 ,表现的是曾经活跃在泰州溱潼乡村集镇的匠人,如铜匠、修锅匠、绱鞋匠、篾匠、箍桶匠、弹(棉)花匠等,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科技生产力的进步,他们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该节目在演出现场收获无数掌声,笔者认为节目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充分利用舞台背景、灯光。舞台背景选用的是江南水乡典型的青砖粉墙、青石板路,非常具有地域特色;整个舞台灯光昏黄暗淡,塑造了一种追忆的氛围,与节目主题呼应。二是合理利用舞台道具。该节目在舞台上设置了六块移动墙面,不同的匠人出场、说唱,墙面都会小范围移动,在场地有限的舞台上以此来体现匠人走街串巷的情景;匠人穿着虽然相同,但是该节目通过不同的道具,如铜匠背着的锤子、篾匠的荆条等体现不同的身份。三是方言的巧妙利用。节目匠人说唱部分用的是当地方言,原汁原味,节目开头和结尾祖孙两人的表演背景音乐则是用的普通话,从语言使用上表现对过去生活方式的追忆。合理的舞台呈现方式,引起了老一辈人对过去生活的缅怀,让年轻的人通过欣赏、聆听,了解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在现代社会传承匠人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进入舞台的民间表演艺术不可避免地要自身作出调整以适应舞台规律,如在道具选择、方言使用等方面服从舞台表演需要,以符合当代审美主流和受众的审美心理。大众了解并接受了才能达到保护和传承的诉求。但是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表现内容、文化意义远远大于舞台所要求的审美需求,隐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才是其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民间表演艺术完全抛弃其精神实质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民间表演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才是其舞台呈现的审美主线,其舞台呈现要建立在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其原生态,合理利用现代唯美的声效、舞蹈元素,大胆创新使其更具有艺术观赏性,赋予它们时代活力。民间艺术表演奖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适度创新发展的评审总原则也说明了这一点。
民俗学家乌丙安指出,“传统”不是从另外一个地方走进来,而是回到“传统”原来发展的一种状态中。传统不是“客人” ,是“家里人” ;现代也是“家里人” ,它是“家里人”的一个转型变化的过程。民间表演艺术的舞台化也是如此,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的舍弃,而是传统文化在音乐、灯光、音响配合下的现代性表达,舞台是窗口,通过窗口看到的文化与艺术内涵才是民间表演艺术舞台化的根本目的。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逐渐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走上舞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性。民间表演艺术舞台呈现丰富了舞台表演内容,同时也使民间文化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只有正确处理好舞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民间表演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本版图片由江苏省民协提供 摄影 唐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