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在欧阳修四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他经历了庆历新政失败的惨痛和贬谪的失意,但他标榜的君子清流政治却是古代先进的政治文化。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云:“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欧阳修虽然离开我们九百多年了,但他“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学术之精微” ,同时代没有人企及他,其道德、事功、文章仍长留于天地之间,正如他在《祭尹师鲁文》中所说的那样:“惟圣与贤,虽埋不没,尤于文章,焯若星日” 。欧阳修蔚为一代文宗,他有一个雅称“文章太守” 。可以说,一提到“文章太守” ,马上就联想到欧阳修。
“文章太守”出自于欧阳修的一首词。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扬州)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 ,其时欧阳修离开扬州已经七年,友人刘敞出守扬州,他一方面回忆旧游,另一方面祝贺友人主政扬州。这首词写得非常动情,颇有在场的感觉, “文章太守”表面看是对刘敞才华的赞誉,骨子里却是对自己的传神写照。而事实上,欧阳修“文章太守”的身份十分抢眼,十分熨帖,十分称职。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欧阳修从滁州知州调任扬州知州,一年之后又履新颍州,他在扬州只担任了一年行政长官,时间虽短而德政不凡,影响颇为深远。质言之,欧阳修参与的庆历新政是失败了,但新政的精神却渗透在他主政地方的实践中,即以仁政为本,宽简为治,休养生息,务农节用,建构王道乐土。
何谓文章太守?质言之,“文章太守”是君子清流政治的文化定位,就是说要做文化-文学型官员,事功与文化兼具,名教与风雅双美,就像他在《朋党论》中写的那样“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既然标榜文章,那么读什么文章,写什么文章,那是大有讲究的。这里的文章绝不是四六时文,所谓“穷风月,弄花草” 。欧阳修明确说“世人所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作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 ( 《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 ) 。照欧阳修看来,文章太守不是缘饰,不是虚名,绝不是仅以文士自居。文章要有“道” ,此道乃优入圣域的孔孟儒家之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 《答吴充秀才书》 ) 。文章太守的文章必须有补于世,有益于国计民生,正如苏轼《六一居士集序》所说的那样“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 。
欧阳修“文章太守”的政治站位与文化品位意味深长,引领了扬州城市精神的建构,特殊性中适有普遍性意义。 《宋史》本传云“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文章与政事结合,则不仅润身,而且造福于民,这恐怕是“文章太守”要义之所在吧。
据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以饮酒,往往侵夜戴月而归。 ”又《答通判吕太博》诗云:“千顷芙蕖盖水平,扬州太守旧多情。画盆围处花光合,红袖传来酒令行。舞踏落晖留醉客,歌迟檀板换新声。如今寂寞西湖上,雨后无人看落英。 ”平山堂上名士雅集,歌舞曼妙,击鼓传花,暗香浮动,文章太守的风流儒雅、诗意栖居的形象宛然如在目前。平山堂俨然成为扬州最负盛名之胜地。欧阳修又在后土祠筑无双亭,召集同仁欣赏琼花芍药。 《答许发运见寄》诗云:“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欧阳修此诗扩大了琼花芍药的声誉,确实没有辜负“广陵春” ,再说他治理扬州,以镇静为本,以同道为朋,崇文尚德,为政爱民,百姓安居乐业,又何尝辜负了“广陵春”呢?正所谓诗以言志。
那么如何成长为“文章太守”呢?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纵然有天生的美质,还要注意后天的学习,这是“文章太守”的历练之路。欧阳修在扬州期间写的《青松赠林子》表达了这个观点:“青松生而直,绳墨易为功;良玉有天质,少力磨与砻。子诚怀美材,但未遭良工;养育既坚好,英华充厥中。于谁以成之,孟韩荀暨雄。 ”林国华是一个年轻的进士,当时官秘书省校书郎。欧阳修把他比作“青松” “良玉” ,有天然的美质,但依然要不断“磨砻” ,这样才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亦即“文章太守”式的—— “养育既坚好,英华充厥中” 。那么“文章太守”要读哪些书呢?欧阳修认为,要读孟子、韩愈、荀子、扬雄等圣贤之书。
欧阳修“文章太守”的政治向度,奠定了扬州官场的文化品格,此后从政扬州的官员大抵具有“文章太守”的特质,如鲜于侁、吕公著、晁补之、苏轼等。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苏轼路过扬州,盘桓平山堂上,当时欧阳修去世已经两年。他缅怀恩师,写下了《西江月·平山堂》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文章太守”在苏轼词中获得了回应,师徒衣钵相传。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充分彰显了文章太守的本色,这当中有恩师欧阳公的垂范和勉励。苏轼元祐七年(1092)主政扬州,师承了老师欧阳修宽简为政的风范,不扰民,不苛政,他最大的政绩就是蠲除“万花会” 。据苏轼《仇池笔记》 :“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京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 ”劳民伤财,靡费国力,而且助长奢靡之风。苏轼决定停办了“万花会” 。他在给友人王巩的一封信中写道: “花会检旧案,用花千万朵,吏缘为奸,扬州大害,已罢之矣。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苏轼此举造福了扬州人民。他还在平山堂的后身建了一座谷林堂纪念欧阳公。苏轼《醉翁操》写道:“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 ”对恩师的怀念溢于言表,可以说“文章太守”的形象塑造,苏轼做得最好,堪称是欧公最好的传人。此后扬州的“文章太守”如绵绵瓜瓞。
迨至清朝,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扬州,登平山堂,写下了《平山堂》一诗,以帝王之尊对欧阳修献上了一瓣心香。诗云: “宛转平冈路向西,山堂遗构白云低。帘前冬暖花仍发,檐外风高鸟乱啼。仙仗何尝惊野梦,鸣镳偶尔过幽栖。文章太守心偏忆,墨洒龙香壁上题。 ”康熙皇帝对北宋名臣欧阳修的怀念委实有他的政治意图,一句“文章太守心偏忆” ,表达了对当下“文章太守”的期待。清代王士禛、卢见曾为政扬州,先后发起的虹桥修褉与唱和就是对欧阳修文章太守风范的传承,还有阮元这位“三朝元老,九省疆臣” ,他主政一方,崇尚文教,以文化人,都附丽着欧阳修的身影,诚所谓“贤守清风,风流宛在。 ”
(作者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