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首次在中国展出
讲述鉴真与日本文化交流的不解之缘
涛声(隔扇画) 东山魁夷
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市,原是一座亲王旧宅,由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688—763)亲手兴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本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风格的建筑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即日起至2020年2月16日,“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的举办正值唐招提寺全面修整之际,展览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示唐招提寺珍藏的5组与鉴真生平活动有关的文物,以及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1908—1999)为寺中御影堂绘制的68面隔扇画,从而勾勒出鉴真与日本文化交流的不解之缘。其中,御影堂平日供奉着鉴真坐禅像,仅每年6月的5日、 6日、 7日向日本公众开放,因此普通观众能真正看到这68幅东山魁夷隔扇画的机会并不多。
本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律宗总本山唐招提寺、东山魁夷纪念一般财团法人和日本经济新闻社联合主办,奈良国立博物馆提供学术协助。
为了佛法远渡日本
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从初唐直至唐末,前后跨越200多年。除了官方代表外,每次都会有大量的留学生和留学僧随行,后者主要致力于文化的研习和归国推广。公元733年,日本僧人普照和荣睿随着第九次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先后在洛阳和长安学习佛法, 10年后终得机会在扬州大明寺听到鉴真大师讲经,十分感动,立刻提出东渡的恳请。
鉴真当时55岁,已经是名声广播的高僧。他很清楚东渡日本需要经历数月的海上航程,可谓生死未卜,但为了一句“为了佛法,纵使海天远隔,沧海浩淼,也不应恋惜身命,你们既然不去,那末,我去吧! ”的承诺,他先后历经五次失败,期间荣睿身故他乡、随行者散失或退却、被捕及出逃等无数劫难,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踏上日本的国土。到达日本难波港(今大阪)时,距离最初的承诺已经有12年:鉴真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日本天皇赐给他的宅邸,他将之变成学习戒律的道场即唐招提寺。
鉴真对唐代建筑、建造及造像工艺十分熟悉,佛教史籍中说他先后10年间曾营造寺院80余所,造像无数。除了为日本带来盛唐的宗教、建筑和造像技艺,鉴真更将先进的医药、书法、绘画等一并传播到日本,对日本文化影响十分深远。
展览展出的《东征传绘卷》描绘了鉴真从出家到东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辉煌一生。作品绘于1298年(永仁六年,日本镰仓时代) ,作品大部分故事情节根据日本奈良时代著名学者淡海三船编写的《唐大和上东征传》绘制, 1298年由唐招提寺的下属寺院,地处镰仓(今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的极乐寺僧人忍性负责规划制作,进贡给唐招提寺。作品由镰仓的画工六郎兵卫莲行绘制,书法大家藤原宣方等人分别书写叙文。 《东征传绘卷》当时共有12卷, 15世纪后期已经演变成5卷的形式。此次将展出两卷,展期内将经历一次换展,其中卷二展出时间为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2日,卷五展出时间为2020年1月14日至2月16日。
隔扇画里的故乡
走进展厅,仿佛就进入到了唐招提寺的御影堂内,说把御影堂“搬进”了上海博物馆也不为过。上海博物馆的设计师还非常贴心地抬高了隔扇画的高度,使参观者在观展行走中的视线高度与真实在御影堂室内跪坐在榻榻米上欣赏隔扇画的高度保持一致。
隔扇画是在日本室内隔断空间的拉门或墙壁,通常以绘画为题材,是日本传统的一种室内建筑美术作品。东山魁夷是日本战后非常知名的风景绘画家和散文家。1970年底,他收到唐招提寺的邀约,请他创作御影堂的壁龛、拉门的隔扇画。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东宫御所壁画《日月四季图》和皇居新宫殿壁画《黎明潮涌》 ,但面对唐招提寺的邀约,他非常重视。从1971年起,东山魁夷为创作这些极富历史意义的隔扇画,研究鉴真的生平与唐招提寺历史,遍访日本的名山海景,历经10年时间,这些创作堪称是他个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作品。他于1975年5月完成了《山云》和《涛声》 。
当鉴真千辛万苦终于踏上日本的国土时,他已经双目失明了,所以东山魁夷认为鉴真首先应该是听见大海的声音,感受到的是海洋独特的气息。位于主殿正厅的《涛声》是其中尺幅最大的,画家用不同层次的群青,调配出大海或波涛汹涌或风平浪静又或浪花拍打着礁石的样子,让人虽然置身于室内,却仿佛感受到鉴真当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
上世纪70年代末,东山魁夷在中国佛教界领袖、书法家赵朴初的帮助下到中国的山水之间寻找创作的灵感。1980年2月他完成了内间3幅作品的主题: 《扬州熏风》 《桂林月宵》和《黄山晓云》 ,最后在坐龛内部绘制成《瑞光》 。在唐招提寺御影堂安放鉴真和尚坐龛的正房,隔扇画的主题便是《扬州熏风》 。扬州瘦西湖上氤氲的水气,扑面而来的“杨柳风” ,仿佛是唐诗中描绘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景象,那是鉴真最熟悉的故乡风景。画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水墨作画,他想用来自鉴真故乡的水墨表现手法来画中国山水,让为了弘扬佛法而永远留在日本的鉴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扬州,以此纪念这位先贤。
此外,展览还展示了唐招提寺收藏的赵朴初书法作品两幅,以纪念其在上世纪80年代积极促成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像回归故里的善举。
此次展览的展品的年代从8世纪到20世纪,横跨1200年的历程,见证了中日文化交流悠长的历史,宛如一道道绚丽的彩虹遥凌沧海,开启两国间的友好航程。
8世纪文物“唐招提寺”敕额,据寺院文献记载此匾为唐招提寺初建之时孝谦天皇题写的敕额,挂在讲堂或者中门之上。此匾以行书书写,字体纤细,略有王羲之的风格。当时匾额应该是上了颜色的,现已不存。这块匾额最早挂在鉴真的讲堂上。敕额中的“唐招提寺”四字为竖排双钩体,刻于木制匾额上。
展出的金龟舍利塔(日本国宝)是为供奉鉴真带去日本的舍利而铸造的容器。舍利塔为铜铸鎏金,塔顶屋檐等各部分均按照宝塔的建筑结构制造,塔身采用透雕工艺刻画了藤蔓花纹(日本称作“唐草纹”) ,透过花纹可以看到存放舍利的唐代琉璃瓶(展览所示琉璃瓶为复制品) ,瓶中存放着鉴真带去日本的舍利,从当时的3000多颗舍利已经剩下不到300颗了。此番是首度回到故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