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纪念广场 王海松
当你看到今天的城市,更多的是遗憾还是惊喜呢?一个个醒目的地标,因现代智慧,在我们的地球上遍地开花。然而,在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设计师看来,城市的不和谐感让他们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希望有所改善的冲动。“如今,都市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焦点,因为它关涉诸多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道德伦理问题等。因此,不断有规划师、建筑师、人文学者、艺术家试图从这些现象里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清华大学教授苏丹说。
近日,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的十余位专家汇聚在米兰设计博物馆内,为一个目标而来——分享对“复杂的都市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这是第22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国馆公众活动之一。在这场由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上海、北京成为备受关注的城市。
说起上海,三年展基金会国际展览负责人劳拉·阿格尼斯(Laura Agnesi)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道路干净,城市井井有条。而作为一个出生、学习、工作都在上海的建筑师和大学老师,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海松却惋惜道:“上海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失去了很多值得留住的东西。”他说,上海的城区扩张已经发展到与乡村完全咬合在一起了,到处都是新建筑物。现在看上去,城市里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很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变远了;城市越来越大了,为个体考虑的空间却越来越少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需要有温度,那关乎心灵的温度——“要建造一个让心温暖的环境”,王海松谈及豫园的错落有致、里弄的邻里和谐时说,“理想的上海肌理,是原来上海作为江南水乡的肌理,是用院落组织建筑空间,有通畅的巷道、水体,建筑和绿化的关系疏密有致,这就是有温度的环境”。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副教授博明凯(Michele Bonino)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他通过两个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来说明“城市的身体与眼睛:城市环境的悖论”。他说,目前对城市的研究分为“城市身体”与“城市之眼”两个方向,前者把城市比作人的身体,所有的设计都致力于促进人们更加积极地活动和互动,让人的身体与公共环境有更多的接触;后者则是相反的概念,城市通过技术手段来观察使用者,二者之间形成的是无形的信息流互动。他举例说,正在建的一个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运动中心,原来是一个养鸡场,而在未来会成为一个游客接待区,希望传达给游客一个更健康、更具有运动元素的生活方式。设计者最终保留的只有原建筑物的柱子和屋顶,以保证足够大的开放式空间,此外,还规划其他功能区,并且在屋顶上让公众可以看到附近的比赛场馆。
关于城市的复杂性,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见解。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教授保罗·苏卡来利(Paolo Ciuccarelli)非常擅长数据分析,他一直致力于用可视化数据来表达城市的复杂性。“面对城市的复杂性,有‘望远镜’是不够的,有‘显微镜’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新的工具,数据分析就是一个全新的方式。”保罗·苏卡来利的研究核心就是把数据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轨迹,他认为这些数据分析所呈现的结果就好像展现出城市的血管一样,能让人看到城市的“血液循环”,“为什么我要去做这种视觉呈现呢?因为我要超越目前学术研究的局限性”。
意大利福克萨斯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经理、建筑师贝亚特丽斯·贾尼(Beatrice Gianni)关注的一个方向是“碎片城市,走向新的数字人文主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城市是如何发展成为当代生活空间的呢?贝亚特丽斯·贾尼的团队做了相关的研究:“城市的发展,最早是地域面积的增长,而现在是密度的增长,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空间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全世界都非常关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在今天,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希望未来有更好的技术或者人工智能来优化城市现状。”贝亚特丽斯·贾尼认为,没有必要把巨大的城市进一步扩张,最好是开创一些新的城市,建造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环境,给居民提供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而不是像蜂巢一样,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睡觉的地方或者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地方。“那些越来越高的楼、越来越密集的关系,不能帮助人们达成有质量的沟通,它并没有尊重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正常发展”,她表示,未来的城市首先关注人在城市空间里的位置,现在叫做数字人文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与设计系教授马泉是平面设计师出身,在他观察城市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城市建筑外立面、道路两侧……户外媒介的各种颜色、材料造成集合性的空间紊乱,谁管呢?建筑师不负责,城市规划不负责。十几年前,他大胆介入这个领域,探索提升城市视觉观感的路径。“大众主要靠视觉来感知城市,可以说城市视觉结构是认识城市和体验城市的关键因素。因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故事就隐藏在城市的建筑、街道、景观中,它们互相叠加,而非简单的线性叙事,而视觉是构成城市叙事和辨识城市故事的解码方式。”马泉认为,当今城市越来越具有媒介属性,它既是信息内容的载体,又是信息发布的平台,可以说视觉就是构建城市媒介属性的重要元素。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程雪松通过大量的展览案例,向观众介绍了展览在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全球科创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展览空间是进行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展览文化是塑造城市魅力的重要媒介。今天,城市正在从生活化变得展览化。
在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城市视觉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展开了探讨,迸发出很多发人深思的观点,提出了多样性的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的思路。城市,尤其都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产物,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面对的最为复杂的环境。城市中,环境问题、文化问题、道德伦理问题交织缠绕、互为因果,这种极端的复杂性使得它很难单纯靠单一的方式得到解决,但人类的强大就在于不断地更新认知,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