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潜江诗群”
栏目:视线
作者:黄明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伴随时代的步伐,“潜江诗群”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青年诗歌运动中,湖北潜江的诗歌创作可谓云蒸霞蔚,文学社团和民间刊物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地涌现,从而推动了潜江诗歌队伍的迅速发展。

  诗歌创作或许与诗人生活的地域有关,这就存在着诗人对所在城市气质的解读。潜江是一座明静的城市,不需说“水乡园林”的美誉由来已久,只看看那无处不有的杨、柳、竹、水杉,你就会相信这里是一座“绿色的城”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的词儿会冒出来:章华台、细腰女、花鼓戏、曹禺、小龙虾……潜江的内秀与潜质,深入到每一寸土地。说到城市的气质,不能不说到人。潜江人有一个外号,叫“潜憨子” ,这其中深藏奥妙:潜江人憨厚耿直,不受外界的影响,实在是难得的超凡脱俗。憨,心存果敢,沉着冷静,与人为善,憨态可掬,这些对于潜江诗人们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曹禺之所以在耄耋之年说出“我是潜江人” ,是因为他始终要让自己守住那份真诚,还有那不声不响的大智慧。

  生活在江汉平原的潜江诗人们,时常会碰到一个话题——平原的诗意,具体到写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命运的羁绊。不过,这种羁绊,原是一种痛苦并且幸福着的状态。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一马平川,是诗人们“想入非非”的地方。这里古称“云梦泽” ,积存下大量的水域文化“植被” ,生长的消息总是带着不可言状的质感擦亮诗人们的眼睛。多年来,潜江的诗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故乡的探寻或者描摹,总会有一些鲜活的词句,融化在他们的作品里。故乡总在咫尺天涯外,让诗人们一遍遍认识,直到永远。

  改革开放以来,潜江的诗歌创作和全国的诗歌脉搏一起跳动,他们用文字触摸社会,书写现实生活和个人心灵。他们的诗或清新细腻,或深沉凝重,从不同的层面烙下时代的印记,每年都有大量诗歌作品在《当代》 《诗刊》 《人民文学》 《十月》等刊物发表,不少作品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获奖。

  2007年,原《人民文学》主编、著名诗人韩作荣来潜江参加“中国诗人曹禺故里行”活动时曾发出惊叹:一个只有百万人口的县级市,常年写诗的人达百人之多,创作热情如此高涨和持久,创作质量如此均衡,在全国极为罕见。他将此称为诗坛的“潜江现象” 。2010年、 2014年,潜江与《诗刊》等刊物联合举办“曹禺杯”全国诗歌大奖赛,影响广泛。一年一度的“潜江龙虾节诗会”更是赢来全国诗人云集潜江,田禾、刘益善、林莽等先后到潜江采风并留下作品。

  2016年6月,由武汉大学於可训、樊星、昌切等组成的专家团对《潜江诗选》进行了学术研讨。2017年6月,“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在潜江举行。吉狄马加、李少君、刘波等近百位诗人、诗评家齐聚潜江,就“诗的个人性和群体性”“新诗的代际、流派与群体”等主题进行探讨。2019年6月,由湖北省作协、江汉大学、长江文艺出版社、潜江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19章华台诗会在潜江举行。臧棣、赵野、张桃州、田禾等诗人、学者认为,潜江地处江汉平原,当地众多的水系影响着诗人的情绪体验,形成了潜江诗人特有的温润语言与诗歌气质。潜江诗人扎根故土、面向现代,不盲目追随新潮,能够在浮躁中选择沉潜,探索属于潜江的独特诗学,不同代际的潜江诗人从不同角度切近生活与时代,诗作在整体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30多年来,潜江诗人先后出版诗集近百部,其中黄明山的诗集《立交桥》作为湖北省文联重点文艺项目出版发行;大头鸭鸭的诗集《一个后湖农场的姑娘》作为湖北省签约作家重点项目出版发行;彭家洪的诗集《在潜江》首发座谈暨诗歌朗诵会获得一致赞誉;龚纯的诗集《听众、小雨、秋天和国家》 、杨汉年的诗集《地下的果实》 、吴开展的诗集《诗和远方》入选湖北省作协“草根诗人”扶持项目,分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黍不语获《诗刊》 2018年度“陈子昂诗歌奖” ,入选《诗刊》第35届青春诗会,诗集《少年游》作为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威洋入选2018 《中国诗歌》 “新发现”诗歌营,其作品结集收入《新发现诗丛》 。

  潜江诗人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共同秉性:憨厚、包容、执著、淡定,这是“潜江诗群”赖以不断壮大的基础。交流信息,切磋诗艺,互相碰撞,彼此鼓励并长期坚守,堪称“潜江诗群”深流泉涌、水到渠成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