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文化交流的强音构建艺术合作的彩虹
——记第三届“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者:文浩  来源:中国艺术报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理念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推进世界文明和谐相处与共同繁荣的基础。为此,“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前举办两届的基础之上,于2018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召开了第三届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朱创伟,北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辛红梅,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以及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韩子勇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不仅是人们的普遍期待,更加成为21世纪的国家发展潮流。弘扬“一带一路”精神,增进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就需要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交流、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背景下的文化互鉴,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平台上的文化研究。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三五”规划高端智库建设重点,中国艺术研究院近年来相继召开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会,着力搭建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至第三届,成为知名的国际学术交流品牌,为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朱创伟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了中国-东盟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系列展览与论坛,将广西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心仪广西”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希望借本届研讨会举办之机,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共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辛红梅在致辞中表示,北海古属百越、扬越之地,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拥有丰厚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借此机会,北海市将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深度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将“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推向国际化。

  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理念的重要渠道与手段,目的是要在世界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一种文化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认识,进而增进相互认同的交流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铺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这一宏旨,通过缜密的组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展开了一次立体的学术实践活动:一方面搭建了会场和展览、展演现场相互结合的多维交流空间;另一方面,将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和专题工作坊相互结合,以中外古今交织、学科门类交叉的多元视角,促成多层次的深入交流。

  研讨会以“弘扬‘一带一路’精神,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为主题,旨在对“一带一路”文化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现代性的阐释与研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地区的文化沟通、实践交流,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和国家“文化走出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切实的学术和智库支持。与会专家、学者围绕“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途径与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文化问题研究”“文化遗产(文化线路)与‘东盟’诸国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广泛对话。

  研讨会特别邀请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郭惠民发表了题为《国际关系:中国与世界》的专题演讲,他认为,当今国际关系关注的一个焦点,即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代世界政治中,像中国崛起这样充满戏剧性、重要性和体系性的事情是绝无仅有的。如何客观、理性、准确地看待中国的崛起,需要秉承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加强对话沟通,化解误解冲突,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在大会主旨发言和分论坛、工作坊中,专家们围绕大会主题和分议题,各抒己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高端智库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在题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文化科技融合战略》的发言中指出,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其引领趋势是文化科技融合,其主要特点是基于平台公司的“数字创意生态”的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必须以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作为重要推动力,应该以数字文化丝路为核心战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许涛在题为《应对国际大变局:中国智慧与方案的文化内涵》的演讲中认为,构建各地区间、各国家间、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文化关系,既是当今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也是启示人类社会走出文明冲突和文化藩篱的重要路径。中国领导人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针对当前国际大变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重要公共产品。

  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北部湾发展研究院院长吕余生在题为《 “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中国-东盟共享文化的思考与建议》的发言中认为,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都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族源、语言、文化习俗和经济生活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建设共享文化的深厚基础。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的良好契机,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推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的全方位合作,逐步构建中国-东盟共享文化。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詹长法在题为《国际视野下遗产保护人才培育机制的必由之路》的演讲中认为, 2000年以来,国内学界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专门的文物修复学院在各类高校陆续设立,发挥其教育资源与人才优势,推动了高水平复合型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提高了中国遗产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通过积极的理论与科技探索、丰富的遗产保护实践和不断拓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必将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助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日益活跃和具有影响力的力量。

  福建省宁德市社科联主席、市政协常委邱树添在题为《从“山海交响”到“国际合唱”的文化构建——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及战略构想探析》的发言中,从文化视角探析了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及战略构想,旁征博引,特别是立足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生动实践,深入地探究了“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实践起点及其巨大的现实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郑长铃和副研究员任慧在《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实践》一文中,介绍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响应倡议、践行思想承办的世界儒学大会、两岸文化发展论坛以及“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平台,这些学术品牌的建设为构建文化艺术高端智库提供了切实的学术推进和智库支持的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在题为《文化深处的源泉是人性情感之审美价值》的演讲中指出,对于艺术作品或者文化产品而言,最重要的需要是寻找到人性情感的审美价值。近年来,各国能够超越一种简单的利益冲突、一种不能改变的意识形态之间的隔阂,而呈现在人际交往、民间交流,特别是跨越了国境的文化产品之间的隔阂的东西,就是人性情感尤其是审美价值。

  韩中文化艺术论坛名誉会长柳在沂在题为《特定国家之间的文化资源共同使用方案》的演讲中,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资源。在这种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中会产生出优秀的文化作品,这种文化内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实时地向需求者传输着信息,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传播。在构建这种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如以民间专门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开始,国家提供支持,必将可以阻挡互联网的副作用,提高其正面影响,开启文化资源的国际化时代,进而让有关国家的老百姓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在题为《戏剧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的演讲中,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外戏剧交流日益频繁,不仅有话剧《茶馆》在欧洲演出的成功,也有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戏剧交流与互动。如果说戏剧的情境是人类各种生活处境、精神困境的预演,那么相互的理解、心灵的沟通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的必要条件。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音乐学院音乐历史系主任、教授托尼娜·布妲丽娜在题为《作曲家作品中“大丝路”形象对东西方概

  念的反映》的演讲中认为,当今世界的东西方问题变得愈加重要。尽管全球化对文化领域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但也带来一些积极改变。其中之一是建立东西方对话,这是当今时代成功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目前,对“大丝路”理念的新理解,可以促进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同时保持它们自身的特色和独创性。

  斯洛伐克视觉艺术联盟主席、斯洛伐克文化多样性联合会主席、斯洛伐克政府文化理事会成员帕沃尔·科勒尔在题为《社会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的演讲中认为,丝绸之路所体现的合作精神令人惊叹,时至今日依然在不断地激励着我们。鉴于文化对整体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需要为这种非典型工作特别制定合适的规则和法律。帕沃尔·科勒尔就此举例说明不同国家(英国、德国、瑞典、荷兰、丹麦和斯洛伐克等)的成功实践和失败经历,目的是在文化发展和所有社会的发展层面找到最佳的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承载时代使命的世纪工程,开启了世界发展的崭新一页,是一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为了配合这一主题内容,在本届研讨会期间,会议主办方还为参会嘉宾们带来了主题为“中国稻作文化传播与扩散”“中国传统工艺展示与交流”“中国与东盟文化纽带”等专题展览。此外,在“中国传统工艺展示与交流”的展览中,集中展示了作为中国文化标志性符号的茶瓷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以及丝绸与棉花、中医药与香料以及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等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广西艺术学院组建的“甘美兰乐团”在展演活动中,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东南亚特色的音乐作品,呈现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成果。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为嘉宾们带来了南音经典曲目——嗳仔指《风打梨》 、曲唱《非是阮》 、谱《梅花操》 。傩舞《跳岭头》 、广西多民族山歌、壮族敬酒歌、侗族送客歌等节目也精彩上演。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北海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外事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及广西民族艺术研究院、北海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等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