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东羊村东岳庙元代戏台
古戏台遍布中华大地,甚至延展到了世界各地,成为重檐翘角的中华民居建筑三大代表性结构之一:牌坊、楼亭、戏台。今天走遍世界,到处都见得到它琉璃瓦顶的熠熠闪光。
然而,人们只是更多地惊艳于古戏台千姿百态、叠涩斗榫的瑰丽建筑风貌,对于它与中华代表性艺术样式——戏曲的千年联姻关系,对于它所包含的中华民俗文化内蕴,对于今天它在世界艺术之林所占据的位置,更多人心中是模糊一片。
世界上有两种古代剧场。一种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圆形剧场,宏大、辉煌,从地中海沿岸到东边的西亚地区,到处都有。另外一种是中国的元明清古戏台,精致、雕琢,从中国本土到东南亚,一直到欧美唐人街,到处都是。我考察过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圆形剧场,那种巨大的空间占有与时间跨越,给观者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和文化冲击。因此,其所属国把它们作为文化骄傲,加以精心保护和不遗余力地宣传。与圆形剧场的冰冷凝固不同,中国古戏台充满了烟火气与人世的温馨,它把楼台笙歌的嘈嘈切切、人世娱乐的流光溢彩、民俗祭典的盛大荟萃、城乡节庆的红火闹热,都保留在这一方精致的建筑之中。两种古代剧场都是人类戏剧审美的建筑结晶,不同的是它们一个反映了早期文明、一个反映了晚近文明,一个反映了西方文明、一个反映了东方文明,一个反映了日神文明、一个反映了月神文明。任何时候,这两种文明的不同质及其内涵都值得后人反复深入研琢。然而,中国古戏台却迄今还没得到应有的社会重视度。
中国古戏台的文化特质首先体现在它的普遍性上。中国有多少座古戏台,无法计数。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估计的数字是两万座,但这个数字是古戏台经风过雨历遭劫难之后的估算。古戏台大多建在庙宇里,有庙就有戏台,而村皆有庙,多数情况下一个村里有多座庙。全国一共有多少个村?百度显示, 1998年国家民政局统计数字是186万多个。那戏台有多少?即使只计算汉族村落,也有几十甚至上百万座,事实上云贵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里也有古戏台。可以说,中华大地曾经到处是古戏台,弦子锣鼓声响彻每一个角落。“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但有汉人处都有古戏台,中国大地到处听得到悠扬动人的戏曲唱腔则是真实写照。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戏台的文化特质也体现在它的民间信仰和民间娱乐统一性。庙宇古戏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体现,正规的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里一般没有戏台,只有那些被历代统治者称之为“杂神淫祠”的民间庙宇里才有戏台。庙宇本为祭祀,但元代以后演戏也成为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因而庙宇的建筑和剧场建筑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古希腊、古罗马剧场与神庙总是并列而建,彼此功能不同,前者娱人,后者祭神;希腊雅典卫城山坡上的狄俄尼索斯剧场与狄俄尼索斯神庙、德尔菲剧场与阿波罗神庙都是并列而建。中国则合二而一,戏台建在庙宇之中,戏台成为庙宇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演戏则成为庙宇祭祀仪式的必有内容。演戏名义上是给神看的,是为祭祀服务的,实际上却是普通民众在满足他们的戏曲审美需求。敬神祭享与民间娱乐在这里有机统一起来。
浙江绍兴市柯岩水台
中国古戏台的文化特质还体现在它的人世生活参与性。正是由于庙宇戏台具有娱乐功能,古代小民就把到那里看戏视为人生的极大乐趣。清乾隆时期李绿园小说《歧路灯》第四十九回,商人王隆吉对其表兄弟谭绍闻说:土财主巫翠姐家附近有山陕庙,“我七八岁时,你舅引我来看戏,那柏树下就是他久占下了。只这庙唱戏,勿论白日夜间,总来看的。那两边站的,都是他家丫头养娘。 ”清焦循《花部农谭》自序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各村演唱的场所当然都是庙宇戏台。对于古戏台的民间参与性,鲁迅小说《社戏》里更有着生动的描写:浙江绍兴海边的平桥村一群乡下孩子,如何划着船到附近庙会去看戏。事实上,古代读不起书的小民就是通过看戏来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
总括而言,戏台演戏体现的是中国农耕文明周期性与礼教文化深入性的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观看鲁国蜡祭活动(一种年终报答农业神的祭祀活动)时见到“一国之人皆若狂” ,小民极其欢腾亢奋,就曾经说过:“百日之劳,一日之乐。 ”人们辛勤耕作一年,年终放松一下,参与祭神狂欢,既娱神也娱人,对于恢复精神和体力都有好处,这叫做“有张有弛” 。到了中古时期,这种全民投入的祭祀性狂欢发展到顶峰,成了各个庙宇里周而复始的固定节目,既娱神也娱人似乎转变成了以娱人为重。所以金代《耀州三原县荆山神泉谷后土庙记》说,每年神诞庙会时,乡里之人倾巢而来,“不知是报神休(庥)而专奉香火,是纵己欲而徒为佚游,何至民如此之繁伙哉? ”
今天见到最早的古戏台记载为宋代。宋代民间信仰膨胀,庙宇急剧增加,北宋政和元年( 1111年)宋徽宗指令,在开封府所辖区域一次即拆毁杂神淫祠1038座。当然那时在庙宇里造戏台才刚开始,是庙就有戏台的情形要到元代以后才实现。但是可以说,从宋代开始,庙宇戏台成为城乡文化公所,成为小民接受教育和享受娱乐的文化空间,这种情形持续了800年,一直到20世纪庙会停歇、教育普及、新式公共娱乐兴起为止。在这800年中,中国民众就是这样围绕在戏台边、沉浸在戏曲里,享受休闲娱乐和接受文化信息传递的。
今天,古戏台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迹,但它身上所依附的传统文化却永远存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传统建筑美学:古戏台的庙台建筑、戏园建筑、堂会戏台建筑、宫廷大戏台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美学;可以看到传统雕造美学:古戏台竞奇逐异的飞檐挑角、山花藻井,以及遍布的戏曲木雕、砖雕和石雕,呈现出精美的雕造艺术;可以看到传统装饰美学:那精心题撰、运力书写的牌匾、楹联,既是书法艺术,又呈现出饱含的文蕴诗心;更可以透过这些看到传统审美的历史沉淀:无数的历史与人生故事在这里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审美场域,它们带给观众深刻的人生感悟,所谓“人生即戏、戏即人生”“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 。
中国古戏台,因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审美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