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37年后举办第二届的书法展为何引人关注?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侧记
陶渊明《饮酒·桃花源记》(局部) 刘权
11月25日,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里人头攒动,将众多观众聚集在这里的是“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 。此次展览自2月初发布征稿启事后,共收到5024件投稿作品, 6月28日,评审工作在河南郑州结束,最终有197位作者入选。
此次展览被称为是中国书坛2018年度影响最为广泛、关注度最高的赛事之一。一个并非高段位“大咖”的展览为何会引起如此关注?这要从1981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说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不但是改革开放后举办的首次书法大赛,而且担任评委的是启功、赵朴初、舒同、费新我等老一辈书法名家,更重要的是此次书法大赛成就了大批书法精英,举凡当代书坛的中流砥柱,几乎都是通过这次书法竞赛而崭露头角,步入书坛,同时也支撑了30多年来当代中国书法事业的复兴和发展。
37年后的今天,各种书法赛事层出不穷,社会的参与热情远过以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培养出大量具有专业修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书法实践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傲人成绩。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很多人不断重温“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的盛举并感慨难以为继的时候,中国书协和郑州大学联手启动了“全国第二届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 。
有才情锐气,无“江湖气”
中国书坛发生的变化,在大学生这一代表未来的特殊群体身上是怎样一种具体呈现?“本次展览评审之初,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所有来稿几无一件‘江湖’之作,与以往各类面向全国作者征稿的书法篆刻展相比,水平之整齐可谓前所未有。 ”此次展览监审委员于有东说,多数作品直接取法秦篆、汉隶、“二王” 、宋四家以及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等传统经典。“来稿中除了取法经典碑帖,更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取法于战国及秦汉简帛书等,有些是近几十年才出土的书法遗存。 ”此次展览监审委员陆明君说,“这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在书法艺术主张、风格构建上呈现出多元包容、百花齐放而又稳稳地扎根于传统经典之上的景象。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认为:“他们从传统中来,不仅在一个基点上发力,有的作者在多个基点,并且从横面、纵面各个角度汲取传统,创作的泉水才能涓涓流出,所以展览呈现出来的整个基调是比较高的。 ”给陈洪武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两个书体比较突出,一个是楷书,一个是行草书,表现出当代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的独特生命理解,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大学生在这个展览里充分表达了他们的才情、锐气。 ”
此次展览不乏大字、大草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李帅文的《飞文摇笔联》 、南京艺术学院朱海波的《唐多令·惜别》等比比皆是。部分作者还做到了不拘泥于古法,融入了自我创建,北京人文大学刘权的《饮酒·桃花源记》即属此类作品——取法《礼器碑》的基调,在创作时注重了粗细对比,
为突出整体的书写感而将墨色进行淡化。同时,在当代展厅审美诉求下,大学生们也同样关切了作品的形式,“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群体,无疑在创作形式及视觉感染力上都会进行积极探索。从来稿或者入选的大部分作品来看,从用纸等选取搭配及字体风格到形式布局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陆明君说。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1981年,全国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只有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因此,“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投稿作者绝大多数是非书法专业学生——获得一等奖的曹宝麟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包俊宜为贵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生……而如今,全国招收书法本科的院校有102所,招收书法专科的有9所,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有78所,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的有11所。在此次展览中,书法专业入展作者占到了所有入展作者的80%左右,“非书法专业学生中仍有好手,但已不是主力,书法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有东说。
自作诗二首 王坤鹏
规避“陋习”,让创作更加自觉
虽然表扬、称赞者众多,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书法篆刻创作已经达到完美了吗?当然不是。
“不少作品有明显的、不成熟的、未必得当的‘融合’现象。 ”于有东说,大学生们在关注、审视、学习当前各类名家书法篆刻作品时,如何通过现象看本质、始终以经典为范、规避“陋习” ,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陆明君介绍,在本次展览评审文字审读环节中,淘汰的有文字错误或者字法不规范、文本错乱等问题的作品,在比例上与中国书协举办的其他展览没有明显差别。原本以为大学生的作品错误率要低一些,实际不然。
同时,在强调书法作品的人文内涵,倡导书法家书写自写诗文的背景下,“实际来稿中以自作诗文为创作文本的很少,大多书写古代诗文或古代诗论、题跋等。 ”陆明君说,有不少作品创作文本内容存在不考究、欠妥当的情况,来稿中甚至还有“二锅头老酒,全聚德烤鸭”这样的低俗对联。此外,日常书写的缺失造成的自然书写的沦丧,敏感于外在形式而蒙钝于内在意韵、缺乏对艺术追求与创作中的自我认知与修复能力等,都是此次展览中暴露出的问题。
“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获奖作者、现已为中国书协理事的张杰说:“现在年轻人的作品面貌和我们那时候大不一样了,从他们的作品取法可以看出他们眼界开阔,看到的东西更多,水平也高很多。但是,今后想要在书法上有所提升,需要的不止是技术问题,是多种修养的问题,希望这一届入展作者能够在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提高自己,这一届入展作者在今后也能支撑起中国书坛的一方天地。 ”
陈洪武对此次展览进行了反思,“此次展览不足的地方是缺少更深层次的学术上的谋划,整个展览缺少一些在传统文化层面的思考。我们预想在第三届展览时,能在学术层面加强规划,还会跳出展览的视角来规划整个书法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期在规范学科建设、打磨书法技法等方面,能够找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