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江苏省文艺名家晋京展“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

孙晓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合影

展览让观众充分领略了孙晓云的书法艺术

  小雪时节,天地大美。

  11月23日至11月30日,作为江苏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中国书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联主办的江苏省文艺名家晋京展“与古为新——孙晓云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举办,以及开幕当天孙晓云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的《书法实践者》讲座及书法系列书籍签名售书活动,都在这个时节映衬了“书法大美” 。

  本次“与古为新”书法展,展示了孙晓云近几年创作的100余幅精品力作,诸艺毕陈,意境深远。作品内容有四书经典,有诗词歌赋,还有手札及自作诗文,约15万字;艺术创作中有生活印记,创新探索中有对文化的坚守,书法的艺术化和生活化在作品里完美统一,深刻地反映了她对传统与创新的思考。展厅中部分作品还配上了二维码,通过扫描可以听到朗诵,进一步起到“阅”“读”的综合效果。

  书法要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多年来,孙晓云以其精美的书法,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强化了书法艺术独有的审美价值,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更用精品承载经典,集书法本体、文字内容、思想内涵于一体,既弘扬和传播了中华文化精华,又充分发挥了书法的艺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孙晓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书法艺术的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孙晓云一直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美德。近年来,她集中创作了“中华传统德育系列” ,先后用小楷书写《道德经》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等经典,新近又完成了《历代家规家训选》的创作,累计十万余言。

  “我们这两代人基本上没有经过系统的文化训练以及历史文化常识的训练,所以跟前辈比会有很大差距。我们现在做的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补课。过去古人谁没读过、写过《四书》呢,科举考试是必考的,而我还没做过这件事,一直是我的遗憾。 ”谈及书写经典,孙晓云把它看成是人生“晚饭”的“恶补” 。“我一有时间就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写,甚至出差时都带着笔墨纸张。我又不能允许书写中有一个字不满意或有任何的错误,所以重写是经常发生的。我将写错的搜集起来有一大包,少说也有几万字。 ”她说。

  曾有人问她:“你花几年的时间做一件事,书写十万字的《四书》合辑以及《历代家规家训选》 ,是否值得? ”书写过程也许很枯燥,但对孙晓云而言,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段时间,我很少逛街,也很少在外面吃饭;现在眼睛也花了,写小字也不像以前速度那么快了。但是,留给我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如果我在这个年纪再不做这样的事,以后更没有机会了” 。

  在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看来,这个“实践者”始终坚持立足经典,传承文脉,潜心书法,孜孜不倦。“她不仅在洞悉古人用笔之理与笔法嬗变源流的基础上,对各种书体准确理解、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笔精墨妙、韵浓情真、灵动秀劲、自然天成的书风,而且她始终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书法艺术的挚爱之情,将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地深挖细作,潜心探寻,以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的虔诚的问道者。 ”苏士澍说。

  很多在展览现场观展的书法界人士和广大公众,都认为孙晓云的书法精微、精致、精到、精美。一个“精”字,来之不易,其中蕴含着她的初心、恒心、匠心。“没有几十年的心追手摹,没有几十年的千锤百炼,达不到这个‘精’字;提按顿挫,笔笔到位;浓淡枯湿,富有变化;一笔之中多个动作,一字之中跌宕起伏,一幅之中千变万化,形成了气韵生动、和而不同的书法风貌。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说。

  从无法到有法

  提及孙晓云,她那本17年前出版之后26次再版的《书法有法》不能不提。在书中,孙晓云将她学书40年的书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汇总,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 《书法有法》以她自己的学书经历和独特的叙述手法,从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中挖掘出有用的技法理论,回答了书法理论、书法史、书法技法等诸多司空见惯却悬而未解的问题,在书法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孙晓云从实践到理论对书法的深刻阐述,表达了她的书法理念:从书法发展史来看,书法是从无法到有法;从书法创作来看,书法是从有法到变法。这个法,不仅仅是指方法,而更多地说是法度、规范和标准。离开了“法”字,就不能称其书法。

  对于书“法”的思考,苏士澍认为,孙晓云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并举。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她一直在苦苦探寻书法的真谛与奥秘。她从历代高深晦涩的书论入手,开辟了一条学术通俗化的理论创新之路。章剑华认为,孙晓云的书法以“二王”为基础、以帖学为功底,法度严明、传承有序,笔笔有根据,字字有来历,但传承中有创新,规范中有突破,有法中有变法。这是孙晓云书法艺术的成功之道,也是当今书法艺术发展的正道。

  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

  2018年对孙晓云而言意义非凡——她学书六十年。三岁伊始,她就在母亲的启蒙下临池学书。“我学书60年,深感书法的每一笔、每一划,每个字的结构都有严格的法度、难度,同时又有无限的魅力。 ”她说。

  孙晓云曾以“书法有法”“彤管清华”“不忘初心”作为自己书法展的题目,是想表达作为一位女性书法家,出自于从小对书法热爱的初心始终没变。而此次的“与古为新”则是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她表示,对每一个中国书法爱好者而言,书法实践就是检验中国传统书法最好的标准;既不要背上传统的包袱,也不要背上创新的包袱,要在继承当中创新、在创新当中继承。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回首六十载,孙晓云感谢书法带给她的困惑和思索、快乐和宁静,“它伴随我半个多世纪的辰光,让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正气,手里有活干” 。孙晓云自言,她过去是书法实践者,现在是书法实践者,将来这一生都是书法实践者。“只要我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她说。